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张毅刚吴金志高硕奇  
【摘要】:作为一个世界范围的热点课题,建筑结构的健康诊断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但是对于目前应用广泛的网格结构的损伤识别研究尚不多见。针对网格结构杆件众多、频率密集和振型复杂的特点,在对测点布置、损伤识别参数的选取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法,并采用网格结构损伤识别的三步法对这类复杂结构的损伤进行了识别研究。通过对一个双层柱面网壳结构模型多种损伤情况的识别,验证了所用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薛景宏;逯广东;;基于大地脉动的新型损伤识别指数[J];世界地震工程;2005年04期
2 吴万忠;;静力凝聚在时域法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2006年06期
3 薛刚;蔡美峰;;基于曲率模态的钢筋混凝土梁损伤检测研究[J];施工技术;2008年S2期
4 王晓光,陆秋海;索结构损伤的行波识别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5 梁远森,李国强;利用模态参数进行弹性薄板的损伤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4年03期
6 李大伟,李霆;一种基于频率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及识别矩阵的建立[J];机电工程技术;2005年07期
7 于阿涛;赵鸣;;基于振动的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研究进展[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8 李顺国;欧卫华;刘新文;;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平板结构损伤诊断[J];国外建材科技;2006年01期
9 冉志红;李乔;;小波变换在结构损伤识别特征提取中的应用[J];振动与冲击;2007年07期
10 杜永峰;邵云飞;;基于应变模态的桁架结构损伤指标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11 王博;何伟;李静斌;;残余力向量法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实验力学;2010年01期
12 陈杰;周马生;;基于结构模态的损伤识别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6期
13 张勇;静行;袁海庆;;基于曲率模态变化率指标的结构损伤识别[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10年02期
14 肖烨;;基于曲率模态法的框架结构损伤识别应用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4期
15 彭超;;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综述[J];山西建筑;2011年25期
16 李大伟,李霆;基于频率变化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17 王锋;李毅谦;李传习;;基于模态应变能法识别板类结构损伤的数值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18 薛景宏;张敏政;;基于时域相关分析的结构损伤指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2期
19 侯健;黄庆华;王社良;;基于小波变换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识别[J];工业建筑;2007年05期
20 林立香;李万举;霍达;滕海文;;结构损伤识别的一阶曲率模态比值[J];工业建筑;2007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毅刚;吴金志;高硕奇;;空间网格结构的整体损伤识别研究[A];第十一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甘明;;空间网格结构的风振分析实例[A];第十一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宋子收;周奎;李胡生;;基于曲率模态和小波系数差的损伤识别研究[A];2010振动与噪声测试峰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杜永峰;邵云飞;;应变模态在桁架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杜永峰;邵云飞;;应变模态在桁架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毛东建;;基于应变模态对桁架结构损伤识别的实验探讨[A];第十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罗璇;程伟;;联想神经网络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蒋济同;李志强;;基于遗传算法的梁损伤识别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姜绍飞;苏莹;;分形理论在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10 王建萍;栾焕强;;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平面桁架损伤识别方法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红霞;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国东;钢结构损伤诊断实用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3 吴金志;基于动力检测的网格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4 狄生奎;基于动力参数的损伤识别及嵌入SMA的钢筋砼结构自监测与自修复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5 丁北斗;基于环境激励网架结构的模态分析与损伤识别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6 李鹏辉;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和小波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玉兰;单双层网格结构建造技术与节点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栗蕾;考虑初始缺陷的网格结构的非线性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郭健;基于小波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王延伟;基于物理参数辨识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琦;基于环境激励的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模态分析与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义远;简支梁损伤识别曲率模态方法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郭宗江;基于应变模态的桁架结构损伤识别[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成;基于结构模态参数损伤识别的数值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5 郝文峰;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和振动传递率的玻璃幕墙开胶损伤识别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6 雷建平;平面桁架损伤识别理论及数值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章灵燕;桁架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梁冰;网架损伤识别的动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9 沈东强;基于神经网络的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金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荷载识别与损伤识别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梅 刘坚 吴治国;新型空间网络结构的发展与应用[N];建筑时报;2007年
2 广东建设报记者 谈健;西塔骨骼——钻石型斜网格结构体系[N];广东建设报;2010年
3 郐国雄戴立先;外围护映衬圆润双砾[N];建筑时报;2007年
4 丹华;设计提升企业活力[N];中华建筑报;2008年
5 童文哲;北京奥运场馆的空间结构[N];中华建筑报;2008年
6 张韬;MSGS:空间网格结构分析与设计的升级版[N];中华建筑报;2003年
7 素贞;悉尼奥运场馆建筑装饰材料的使用[N];中华建筑报;2003年
8 ;“九五”科研成果高强度高性能 混凝土和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显身手[N];中国建材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林筑;建筑空间结构求变[N];中华建筑报;2008年
10 记者 蔡杰;“神舟”地下通信管通过鉴定[N];人民邮电;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