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杜文山刘祖德李柏乔  
【摘要】:颗粒材料在p-q半平面的应力应变关系表现为以压缩为主的幂函数模型和以剪切为主的双曲线模型。本文根据实验研究发现:在等应力比路径上,两类模型的模量比值与p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并据此建立了考虑应力路径影响的简化计算模型。文章还结合实例分析了应力路径对高层建筑变形计算的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丽慧,王清,王剑平,王年香;真空排水预压下土体变形的应力路径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1年02期
2 董建国;张问清;赵锡宏;;土的三轴试验强度指标的应力路径分析法[J];工程勘察;1986年05期
3 李强,王靖涛;砂土数值建模和有限元分析[J];土工基础;2004年03期
4 高正中,张青云;考虑应力路径影响的土坡稳定分析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5 余锦州;软基桥台倾倒原因及防治[J];广东公路交通;1998年03期
6 徐远杰;潘家军;楚锡华;孔科;;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堆石料本构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06期
7 曾静,王靖涛;饱和粘土本构关系的神经网络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8 徐建平,谢伟平;典型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应力路径及土动力分析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2年02期
9 王靖涛;岩土本构关系的特殊性和统一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石坚;贺建飞;李敏;;应力路径对黄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J];路基工程;2006年01期
11 高正中,胡德金,张青云;复杂应力路径下土的本构模型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7年05期
12 吴兴征,栾茂田,阴吉英;面板堆石坝应力与变形弹塑性有限元计算与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13 兰四清;考虑土的剪胀性和应力路径的非线性模型的研究[J];南平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14 龙立华;赵新;;应力路径对基坑变形性状的影响对比分析[J];浙江建筑;2008年02期
15 刘祖德;土石坝变形计算的若干问题[J];岩土工程学报;1983年01期
16 袁静,龚晓南;基坑开挖过程中软土性状若干问题的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1年05期
17 刘维宁,张弥,华成;开挖作用对基坑周围地层工程性质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18 韩高升;基坑土体变形性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19 吴桐金;;卸荷软土的应力路径及对强度影响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6年21期
20 肖建春;韩志刚;孙芳宁;;HSS-H刚性连接节点的极限承载力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耀华;钱玉林;吕凡任;;基于应力路径的实用沉降计算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暨国际岩石动力学专题研讨会资料之二[C];2011年
2 张秋禹;张和鹏;张宝亮;郭飞鸽;;微纳米有机/无机复合颗粒材料结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卫振海;王梦恕;张顶立;;静态组构下的颗粒材料本构模型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1年
4 冷永华;黄婧;赵威;李瑶琦;郑捷;杨容;李星国;;无机纳米颗粒材料的等离子体和溶液反应法合成及其性质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委会2011年年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立文;孙德安;;不同应力路径下水土耦合超固结黏土分叉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暨国际岩石动力学专题研讨会资料之二[C];2011年
6 陈国兴;潘华;;轨道交通振动作用引起的土单元应力路径特征及其在室内试验中的模拟[A];低碳经济与土木工程科技创新——2010中国(北京)国际建筑科技大会论文集卷Ⅱ[C];2010年
7 申志福;蒋明镜;郑敏;;离散元在刚性挡墙基坑开挖数值模拟中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卫振海;王梦恕;张顶立;;土体颗粒链强度模型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1年
9 沈扬;闫俊;刘汉龙;张健;;主应力轴循环旋转下高密实粉土稳定性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暨国际岩石动力学专题研讨会资料之二[C];2011年
10 刘汉东;薛雷;李维朝;;非均质边坡强度折减法折减范围研究[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强;基于离散元方法的颗粒材料热传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蒋红英;颗粒介质传力特性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若干应用问题[D];兰州大学;2006年
3 任青阳;膨胀土和砂土弹塑性本构关系数值建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刘其鹏;基于平均场理论的颗粒材料离散颗粒集合-Cosserat连续体模型多尺度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路德春;基于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的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6 楚锡华;颗粒材料的离散颗粒模型与离散—连续耦合模型及数值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秦建敏;基于离散元模拟的岩土力学性能研究及应变局部化理论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问延煦;双层地基承载与变形特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周葆春;黏土本构建模理论与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程涛;粘土的数值建模与固结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涛;基于细观力学的颗粒材料宏观本构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江美英;应力路径对饱和黄土强度变形及孔压特性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秦鹏飞;不同应力路径下土体强度特性试验研究与现场监测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4 赖勇;砂土在小应变下考虑应力路径影响的本构模型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常银生;粘性土应力路径的试验研究与分析[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6 杨杰;砂土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的数值建模[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陈晓琳;K_0固结-CTC路径下砂土弹塑性本构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计招红;考虑应力路径变化的路基土的力学特性研究及工程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9 李彦兴;黄土挖方高边坡稳定性变化机理的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10 罗承昌;等主应力比路径砂土的弹塑性本构方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齐雪岭 通讯员  张学泽;碳颗粒材料双锥环在天海问世[N];中国工业报;2007年
2 冉宁;SandBot:在沙漠也能健步如飞[N];中国国防报;2009年
3 记者 李冰;集团公司7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N];中国石化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翟永平;特种陶瓷业向着朝阳奔跑[N];中国特产报;2006年
5 顾钢;德国实用技术集锦(十一)[N];科技日报;2004年
6 记者 杨捷实习生 王亚欣 刘昉 通讯员 崔伟;全天监控40个重点部位[N];长江日报;2007年
7 吴晶晶邹声文;国家科技奖励突出“原始创新”[N];中国企业报;2008年
8 张传晓;我国成功制备出纳米标准颗粒[N];中国化工报;2005年
9 任红轩;纳米安全亟待评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10 狄方;国家科技奖突出“原始创新”[N];中国改革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