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关于预应力混凝土和部份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ρ_(pmin)的实用简化计算

焦彬如  
【摘要】:正一、确定最小配筋率的基本控制条件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承载力计算要求是。M≤Mu,M 为荷载效应所产生的内力计算值,Mu 为构件设计计算承载力。对于低配筋率的构件,为确保其呈现“塑性破坏”的微状,务必使 Mu≥Mcr。该式表明,构件开裂时的承载力不会超过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所要求的设计承载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书琴;谢如奎;;条形基础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年08期
2 刘毓彪;;预应力钢绞线后张法施工质量控制及问题[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1年08期
3 韦涛;;控制多高层住宅建筑含钢量的有效措施[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4期
4 马云玲;董迎娜;;浅议结构设计中的含钢量控制[J];建筑技术开发;2010年08期
5 李汇;王学国;何国武;;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预应力状况的有限元仿真[J];山西建筑;2011年21期
6 张晓燕;李凤兰;刘许超;王美斋;;“2008版”《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受弯构件配筋量的差异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年16期
7 胡祖光;张燕平;忻鼎康;;缓凝结预应力构件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6年S1期
8 陶学康;李东彬;王晓锋;徐有邻;;《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简介(八)——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J];建筑结构;2011年10期
9 胡淑霞;杜景敏;;建筑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1年06期
10 韦静;;浅析剪力墙结构设计[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11 刘雅丽;周小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工程质量;2011年06期
12 徐艳华;孟凡慈;;小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7期
13 郭建辉;梁奇;;浅谈建筑先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3期
14 韦殷;;工民建工程中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应用[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4期
15 马晓刚;;某城市桥下有平行下穿地铁隧道的桥墩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8期
16 徐炳填;;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5期
17 杜鹃;;浅谈先张法预应力梁板施工[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年06期
18 熊晋华;;桥梁预应力盖梁的设计与应用[J];山西交通科技;2011年04期
19 吕敏;;结构设计中节约用钢量的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6期
20 王代发;;浅谈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损失[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彬如;;关于预应力混凝土和部份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ρ_(pmin)的实用简化计算[A];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论文集[C];1990年
2 董西林;杨超;;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讨论[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依群;严孝钦;;钢筋混凝土异形截面柱纵筋最小配筋率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4 张作旺;;关于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最小配筋率的讨论[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5 刘桂秋;施楚贤;;墙体呈延性剪切破坏所需的水平钢筋配筋率[A];砌体结构理论与新型墙材应用[C];2007年
6 龙炳煌;;叠合梁的最小配筋率及设计建议[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7 王泗军;翟海洋;;结构设计中几个常见问题[A];现代建设工程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康谷贻;王依群;;剪—扭构件最小配筋率[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9 朱岐春;方绍生;邵秋红;;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墩式台座稳定性的设计计算方法介绍[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10 陶学康;;预应力混凝土的裂缝控制及抗裂设计问题[A];第九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叶家军;高强轻集料混凝土构件优化设计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郝庆多;GFRP/钢绞线复合筋混凝土梁力学性能及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毛达岭;500MPa级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受力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8年
4 李庆华;配筋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受弯构件计算理论与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于秋波;HRB500级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8年
6 何化南;钢衬钢纤维自应力混凝土新型复合管道性能和计算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高兵;新型低合金钢双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的机理研究及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8 尤志国;混杂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梁式构件的弯剪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孝钦;异形柱纵筋最小配筋率和保护层厚度对矩形柱承载力影响[D];天津大学;2010年
2 胡兴;中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条款对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王玉珠;国内外公路桥梁混凝土构件设计方法对比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袁月波;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裂缝宽度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5 赵亮;配置不同强度等级钢筋的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6 朱兰芳;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受硫酸盐腐蚀后的力学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7 曾德光;FRP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D];东南大学;2005年
8 刘小映;我国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合理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6年
9 袁竞峰;新型FRP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马卉;罕遇地震下中美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的对比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李艳 唐婷;中国建筑为何如此“短命”?[N];科技日报;2010年
2 王丽敏;同步修订标准规范 推进高强钢筋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3 西山金城建筑有限公司 冯文莲;浅谈冷扎扭钢筋的应用[N];山西科技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杨凯;高强钢筋推广钢企服务要跟上[N];中国冶金报;2010年
5 王丽敏;加快钢筋标准修订 带动高强钢筋应用[N];中国冶金报;2011年
6 雁晨;四大问题困扰安徽建筑市场[N];中国建设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