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贾旭飞孟超耿志阔孙景璐  
【摘要】: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决策过程包括耕地排序与耕地入选两个相关联的部分,根据该问题的特点,将其概括为无约束的排序问题和有约束的选择问题,并相应提出了逼近于理想点的加权排序模型与0-1整数规划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型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区域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决策问题,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使耕地入选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振健,邓良基,夏建国;四川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平衡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年01期
2 杜清运,龚丽芳;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年05期
3 陈利根;我国耕地管制的必要性及当前任务[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年03期
4 石瑞香,康慕谊;NECT上农牧交错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5 李登科,刘安麟,邓凤东,张京红;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3S技术调查[J];遥感信息;2002年02期
6 刘玉,杨庆媛;我国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和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3期
7 谢涤湘,魏清泉;珠江三角洲耕地持续利用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年01期
8 郑新奇,闫弘文;耕地资源分级评价──以山东省长清县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年02期
9 白宏,何训坤;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10 角媛梅,王金亮,马剑,何绍福;维西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耕地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11 靳光华,孙文生;论农业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年01期
12 陈勇,韩桐魁,车裕斌;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地产权制度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04期
13 靳海亮,金继读;贾汪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14 李相一;关于耕地“占补平衡”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01期
15 吴群;中国耕地养育力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16 邵晓梅,杨勤业,张洪业;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3期
17 何敏,刘友兆,高永年;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区域差异——以长江流域四川、湖南、江苏三省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年06期
18 刘毅华;南海市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J];热带地理;2002年02期
19 童建军,曲福田;全面加入WTO后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冲击[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年02期
20 马超群,曹明明;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旭飞;孟超;耿志阔;孙景璐;;集约型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模型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申向东;张雅静;;阴山北麓耕地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马振亚;史立彦;李娟;陈亚彬;;浅谈保证耕地作业质量的几种措施[A];吉林省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朱有为;段丽丽;;浙江省耕地重金属含量的调查研究[A];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树志;郭友红;鲁叶江;;采煤塌陷对矿区耕地土壤肥力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李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7 陈雯;;浅谈林地与耕地之间的矛盾[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8 贾一波;田义文;;中国耕地污染防治立法研究[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9 陈松林;阳艳飞;;福建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王宪成;;大力发展集约型农用林业推动我省“三北”防护林建设跃上新台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佟雪铭;基于经济增长方式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瑞雪;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践[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3 白雪瑞;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4 王祖继;制度视角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陶长琪;IT企业成长的机理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6 韩璐;基于数据挖掘的土地利用决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铎;中国铁路运输“集约型”安全管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2 王文富;对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金力;现代化集约型矿区管理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1年
4 姚敏;论苏南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D];苏州大学;2001年
5 刘景刚;耕地占补平衡收益评价及测算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6 杨娟;土地估价与建设用地和耕地转换中的价值平衡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周明坤;基于集约理念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曾振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金融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9 王俊芹;知识经济时代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10 周亚鹏;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及测算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武英;反思存在陋习 共商集约型校园建设[N];建筑时报;2007年
2 安 亮;精确化动员与集约型动员[N];中国国防报;2004年
3 徐海丹 记者  于忠斌 孙昊;让胡路区三招打造城市型农业[N];黑龙江日报;2006年
4 刘立;河北推出节约用地10项措施[N];中国矿业报;2005年
5 李莎;沪东中华造船走能源集约型道路[N];中国环境报;2005年
6 记者 康维海;资源开发利用向集约型转变[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7 李玉峰;构建集约型节约型 生态型发展模式[N];天津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秦京午;耕地亮红灯 亟待集约型[N];市场报;2005年
9 王江伟;开发区着力打造“集约型”经济[N];青岛日报;2006年
10 姜韫宁;集约型工厂全面优化生产[N];消费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