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RS波作为触发信号的电路设计
【摘要】:正前言心室晚电位、希氏束电位、窦房结电位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但这类弱电信号都是高频、低振幅的电活动,易被噪声及50Hz干扰所掩盖。由于这些信号呈周期性重复,可采用型号平均叠加技术提高信噪比。虽然目前有较多方法提高这类弱信号,但平均叠加法仍是应用得较多的方法之一,该设计中的关键是提高QRS波的时基参照点的时相精度。为保证不同幅度的QRS波都能稳定地触发,应满足QRS波的幅值变化动态范围宽的要求。
|
|
|
|
1 |
黄翠玉;心绞痛致QRS波群变化1例[J];人民军医;1996年09期 |
2 |
石琍;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及诊断技术[J];重庆医学;2004年01期 |
3 |
陈敏,邓志妤;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前QRS波电压改变对预后的评价[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4年02期 |
4 |
朱非,谢远国,吕扬生;基于数学形态学的QRS波自聚类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2004年08期 |
5 |
张萍;胸前导联QRS波的同向性[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4年04期 |
6 |
徐秋磊;赵兴群;;基于LabVIEW的心电信号读取及处理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06年10期 |
7 |
李世锋;井艳;朱涛;李中健;;心电图QRS波在计算机身份识别中的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09年02期 |
8 |
陈文利;莫智文;郭文;;基于小波变换和黄金分割搜索法的QRS波检测算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9年04期 |
9 |
董婉婷;心电图QRS波电交替的临床意义[J];医学文选;2000年S1期 |
10 |
姬军,董秀珍,王海滨,漆家学,王丹,张鹏;心电信号QRS波的识别算法及程序设计[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1年02期 |
11 |
龙泉涌,吴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VR导联QRS波形态的变化[J];华夏医学;2002年06期 |
12 |
王阳,杜忠东;小儿过早搏动[J];中国临床医生;2004年11期 |
13 |
罗道生;窦性QRS尖端扭转4例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4年04期 |
14 |
王成,谢振武,李茗香,曹闽京,林萍,李雯,郑慧芬;健康国人同步12导联心电图QRS波电交替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2期 |
15 |
高群;刘淮阳;李红梅;叶季鲜;;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右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09年11期 |
16 |
耿宁;刘兴利;孙兆青;张心刚;于彤彤;马淑梅;李晓东;庞文跃;孙英贤;;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QRS波群终末部分改变与急诊PCI术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年06期 |
17 |
张玉霞;邢国泉;严瑜;;基于差分法的心率计算及DSP实现[J];信息技术;2011年04期 |
18 |
陈晓燕,刘先哲;心率与QRS波电交替[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4年01期 |
19 |
俞绍鑫!321000,张君亚!321000;310例正常人右胸导联QRS波分析[J];心电学杂志;1995年02期 |
20 |
胡调保;运动性QRS波高频电压改变及临床意义[J];心脏杂志;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