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聚乙交酯、聚丙交酯、聚己内酯都是可以生物降解,在体内分子量下降、失去强度,以致最终成为齐聚物或单体,从而参于体内的三羧酸循环而成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或被吞噬细胞吞噬的高分子材料,因此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委员会(FDA)批准成为可以应用于体内、作为医用缝合线、骨钉或其他医学应用的材料。然而由于均聚乙交酯、均聚丙交酯和均聚己内酯都存在降解速度和药物释放行为难以调节的缺点,使它们在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上受到了限制。因此研制降解
|
|
|
|
1 |
张强,朱燕,周玲,张秀芹;乙交酯一L-丙交酯一己内酯三元无规共聚物(PGLC)鼠伤寒沙门氏菌基因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J];山东医药工业;2003年03期 |
2 |
王旭慧;周冠怀;陈红;;眼部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5年06期 |
3 |
韩锦文,林芳,沈文照;PLGA-LNG微球注射剂的体内释药及载体降解的研究[J];生殖与避孕;1994年03期 |
4 |
章利春,桑国卫,邵庆翔;生物降解型左旋18-甲基炔诺酮微球在大鼠的药代动力学[J];药学学报;1994年08期 |
5 |
张扬;毕红;;新型包覆材料ST/2VP二元共聚物的合成及其缓释性能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6 |
潘学工,蒋雪涛;全反式维甲酸聚丙交酯乙交酯微球的制备[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7期 |
7 |
徐颖,周世文;阿昔洛韦-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毫微粒制备工艺的优化选择[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8 |
何勤,张志荣,刘戟,徐超群;载TK基因聚丙交酯乙交酯纳米粒的性质及表达研究[J];药学学报;2004年04期 |
9 |
郭艳云;王标兵;史永文;杨云峰;;药物缓释载体材料的应用及发展[J];天津化工;2008年03期 |
10 |
;信息[J];药物生物技术;2002年03期 |
11 |
孙磊;王岩;刘明理;许鸣镝;;聚乳酸/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制剂研究的新进展[J];药物分析杂志;2005年11期 |
12 |
谭红香;叶建东;;PLGA包埋硫酸庆大霉素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行为[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7年11期 |
13 |
肖玉婷;冷迪;李翔;邱立朋;潘卫三;王东凯;;药用载体星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14 |
郑秋君;测定从生物降解微球中抽提的破伤风类毒素的方法(英)[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7年03期 |
15 |
王剑虹;体外游离或微囊化破伤风类毒素稳定性的理化及免疫学研究[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7年06期 |
16 |
么山山;口服包裹磷酸胆碱的PLG微球在小鼠中具有粘膜免疫原性[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8年06期 |
17 |
滕彦,梁文权,林季建,郑晓玲;玻璃体内注射用地塞米松微球的制备[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5年05期 |
18 |
郝堂娜;乔明曦;胡海宝;李镇;胡海洋;陈大为;;嵌段共聚物OSM_1-PCLA-PEG-PCLA-OSM_1的pH和温度敏感性质及体外释药特性考察[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19 |
魏亚超;刘皈阳;陈召红;;PLGA-PEG-PLGA温敏水凝胶的制备及表征[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0年06期 |
20 |
;毒扁豆碱聚丙交酯-聚乙交酯释放系统[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