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月经模型中Hif-1α对VEGF调节作用的研究
【摘要】:1940年,Markee研究小组首次将人的子宫内膜移植到猕猴的眼前房中,观察到月经发生时子宫内膜中的螺旋动脉有规律的膨胀和收缩,在持续收缩24 h之后,子宫内膜发生崩解出血。血管收缩导致子宫内膜局部缺血,缺血进而造成缺氧。局部低氧可能是子宫内膜在月经过程中血管发生与再生的重要调节因素。核转录因子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在细胞处于低氧状态时由胞质转核启动一系列基因表达,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本研究以Salamonsen等建立的小鼠月经模型为基础,利用孕酮受体拮抗剂米非司酮从受体水平阻断孕酮的作用建立了小鼠药理性孕酮撤退月经模型,在米非司酮灌胃后48 h内,子宫内膜经历了崩解出血以及修复再生的月经样过程。Hif-α与VEGF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灌胃即孕酮撤退后0 h,Hif-1α广泛分布于蜕膜化子宫外周及宫腔下,VEGF则广泛分布于蜕膜化区域;孕酮撤退后16 h,与HIF-1α的定位相同,VEGF在崩解外周与蜕膜化区域边界有强阳性信号,Hif-1α与VEGF的表达存在失控一致性,提示VEGF可能由Hif-1α启动表达。利用哌莫硝唑低氧探针检测崩解过程中子宫内膜的缺氧区域发现,0 h时腔上皮下区域存在低氧信号,随着时间推移低氧信号逐渐扩大范围至广泛蜕膜化区域,特别是在16 h低氧信号与Hif-1α的显色区域一致,均位于崩解外周与蜕膜化区域边界,说明这是崩解过程中各种生理变化最活跃的区域。,本模型在崩解过程Hif-1α与VEGF的蛋白表达存在时空一致性,且存在低氧现象,但要确立二者在小鼠月经模型中的调控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