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炤瑛;LTP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年05期 |
2 |
刘春龙,梅镇彤;8-精加压素(AVP)对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TP)诱导的影响[J];科学通报;1994年10期 |
3 |
叶岚;β-淀粉样蛋白31-35片段对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的抑制作用和(-)石杉碱A对此作用抵消(英文)[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
4 |
韩太真;关于长时程增强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1994年01期 |
5 |
刘冬云;慢性应激对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及氨基酸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3年17期 |
6 |
张建梅,祁金顺,乔健天;长时程增强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7 |
胡志安,罗峻,黎海蒂,阮怀珍,李希成;大鼠离体海马脑片NO变化与LTP产生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20期 |
8 |
陈伯成,胡志安,罗峻;海马长时程增强中一氧化氮变化与L型钙通道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16期 |
9 |
韩国庆;杨卓;;代谢性谷氨酸受体依赖性长时程增强[J];天津医药;2010年03期 |
10 |
熊鹰,蔡文琴,李希成,隋建峰;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的发育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
11 |
赵梅兰!100850北京,马强!100850北京,曹晓哲!100850北京,王德文!100850北京;电磁脉冲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长时程增强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年02期 |
12 |
陈爱琴;林春;;杏仁核脑片场电位的记录及其应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9期 |
13 |
胡志安,罗东明,刘祚周;海马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效应中的逆行信使[J];生理科学进展;1996年01期 |
14 |
李泉,肖鸿美,李艾,张自东;铝对大鼠海马CA3区长时程增强维持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5期 |
15 |
吴周环,张磊,林玲;痛觉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16 |
信文君;宫庆娟;魏绪红;张彤;李永勇;刘先国;;脊髓背角长时程增强中CaMKⅡ磷酸化水平的变化[J];解剖学研究;2006年04期 |
17 |
罗峻,胡志安,黎海蒂,姚忠祥,徐海伟;海马脑片LTP中钙变化的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测定方法[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18 |
郑晖
,马光瑜
,杨权
,许崇涛
,李慧
,罗文鸿;慢性应激所致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改变及苯妥英钠的效应(英文)[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04期 |
19 |
张华娜;郑晖;;慢性应激对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和氨基酸神经递质的影响(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06期 |
20 |
刘军英;;中枢神经突触长时程增强现象[J];职业;2009年2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