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防控药物“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究特异性防控药物"灭非灵"对外来种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毒杀机理,实验测定了暴露在亚致死浓度的尼罗罗非鱼4种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 E)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1)药物暴露之后,ACh E酶活性在脑、鳃、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均受到显著性抑制(P﹤0.01)。2)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脑和鳃中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在肝脏和肌肉中显著升高;谷胱甘肽还原酶(GSH)含量在脑中显著下降,在肝脏中显著升高,在鳃和肌肉中先升高后降低;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在4种组织中均显著升高,且在肝脏中的增幅最大;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在肝脏中显著升高。由SOD、LDH、GST酶活性及GSH含量的变化推测鱼体内可能发生了氧化应激反应。"灭非灵"可能是通过抑制尼罗罗非鱼体内ACh E酶活性和促使鱼体内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其特异性防控的效果。
|
|
|
|
1 |
李广平;;浅水试养尼罗罗非鱼情况报告[J];河北水产科技;1983年01期 |
2 |
;《尼罗罗非鱼》荣获国际金穗奖[J];中国水产;1984年04期 |
3 |
杨沁芳;郭和清;;小型水库试养尼罗罗非鱼初报[J];水库渔业;1985年02期 |
4 |
吴明国;单养雄性罗非鱼效果好[J];农村新技术;1994年05期 |
5 |
吴明国;罗非鱼单养雄性效果好[J];新农业;1994年04期 |
6 |
魏彬,贝念湘,刘志强,李新平,陈千里,夏晓波,杨红建,戴忠;虹鳟鱼、锂鱼、尼罗罗非鱼血液流变性质比较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6年03期 |
7 |
任维美;罗非鱼饲料中生物素的适宜需要量[J];饲料研究;2000年01期 |
8 |
李家乐,李思发;中国大陆尼罗罗非鱼引进及其研究进展[J];水产学报;2001年01期 |
9 |
任维美;尼罗罗非鱼的胆碱需要量[J];饲料研究;2002年02期 |
10 |
郑咸雅;尼罗罗非鱼前景看好[J];渔业致富指南;2003年01期 |
11 |
邬国民;罗非鱼选育种的方法[J];科学养鱼;2004年12期 |
12 |
杨吉霞,张昕,蔡俊鹏,王澍;尼罗罗非鱼肠道中产酶菌株的研究[J];水利渔业;2005年03期 |
13 |
唐兴本,李茂才;海水养殖尼罗罗非鱼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J];齐鲁渔业;2005年11期 |
14 |
谢进金;蒋娜红;洪绿萍;蔡炳炎;;尼罗罗非鱼淀粉酶性质的初步研究[J];淡水渔业;2007年02期 |
15 |
李鹏;李瑞伟;王浩;纪丽丽;王辉;宋文东;黄翔鹄;;尼罗罗非鱼鱼皮胶原蛋白及其美拉德反应产物成分分析[J];江西水产科技;2008年03期 |
16 |
罗永巨;曹谨玲;陈剑杰;龚竹林;甘西;;美国品系尼罗罗非鱼的选育及其效果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10年05期 |
17 |
林旋;林树根;王全溪;陈梅芳;严美姣;王寿昆;;尼罗罗非鱼消化道肥大细胞的组化性质[J];水生生物学报;2011年01期 |
18 |
邹芝英;王茂元;李大宇;杨弘;;尼罗罗非鱼β-actin基因启动子的分离及其在真核细胞中的活性验证[J];淡水渔业;2011年01期 |
19 |
唐瞻杨;肖俊;李莉萍;朱佳杰;罗永巨;黄姻;甘西;;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不同月龄性状的主成分与判别分析[J];海洋与湖沼;2012年02期 |
20 |
肖俊;凌正宝;唐瞻杨;罗永巨;郭忠宝;郭恩彦;严欣;张明;甘西;;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相关分析及生长模型构建[J];海洋与湖沼;201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