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75亚基变体的克隆与表达
【摘要】: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方法,对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75kDa亚基可能存在的变体及其免疫相关性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凡纳滨对虾体内至少存在6种血蓝蛋白变体,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变体与中国明对虾的血蓝蛋白具有较高同源性,而与凡纳滨对虾同源性较低,并且是由相同的原始序列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初步推断为生物进化优势选择的结果。其中测得两种变体V12和V5U的cDNA长为2257bp,开放读码框为2037,编码679个氨基酸,具有信号肽和典型的血蓝蛋白Cu2+离子结合区结构域和保守的组氨酸残基。变体在心、鳃、肝胰腺、胃、肠、后肠、肌肉、淋巴器、脑组织和血细胞中具有组织表达差异性,尤其V5U变体,在肌肉,胃和后肠中没有表达,在肝胰腺中表达不明显。免疫相关实验结果证实,副溶血弧菌等6种病原菌人工感染凡纳滨对虾后,两种变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上调,且2种变体对不同病原菌胁迫的响应程度不同。所获研究成果为阐明血蓝蛋白免疫功能多样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
|
|
1 |
章跃陵;叶向群;陈洁辉;黄通旺;胡忠;李远友;;凡纳滨对虾28.5kD血蓝蛋白的降解新片段[J];中国水产科学;2008年03期 |
2 |
严芳;章跃陵;罗活强;胡忠;黄通旺;叶向群;;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酚氧化酶活性的研究[J];水产科学;2008年01期 |
3 |
章跃陵;林伯坤;陈俊;胡忠;黄通旺;严芳;;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的细菌凝集活性[J];中国水产科学;2006年06期 |
4 |
金利华;骆晶晶;邹海鹰;林圣彩;叶志云;;凡纳滨对虾G蛋白Gα_s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5 |
金利华;骆晶晶;林圣彩;叶志云;;凡纳滨对虾G蛋白Gβ_1亚基的克隆、表达与鉴定[J];海洋水产研究;2006年03期 |
6 |
林惠山;戚隽渊;乔燕平;;凡纳滨对虾高产养殖水质优化技术探讨[J];水产科技情报;2006年04期 |
7 |
梁艳,黄倢,易志刚,张培军;对虾组织膜蛋白制备方法及其多肽组成[J];中国水产科学;2005年03期 |
8 |
陈优胜;张小森;易才妙;;凡纳滨对虾诱食剂的筛选和高效配合饲料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效果[J];福建农业学报;2005年S1期 |
9 |
斯烈钢;吴雄飞;王建平;;凡纳滨对虾健康苗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J];黑龙江水产;2006年03期 |
10 |
郑连明,林元烧,曹文清,方旅平,周美玉,王桂忠;凡纳滨对虾线粒体DNA COI基因片段序列[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11 |
王鸿霞;吴长功;张留所;相建海;;微卫星标记应用于凡纳滨对虾家系鉴别的研究[J];遗传;2006年02期 |
12 |
李纯厚;秦红贵;贾晓平;田丽霞;;养殖密度对凡纳滨对虾能量转换效率的影响研究[J];南方水产;2006年01期 |
13 |
张新明;付宁;;微生态制剂对凡纳滨对虾促生长作用试验[J];水利渔业;2006年04期 |
14 |
李继秋;谭北平;麦康森;;白斑综合征病毒与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区系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15 |
彭敏;陈晓汉;曾地刚;马宁;李咏梅;;凡纳滨对虾α-淀粉酶基因的SNPs检测[J];水产科学;2008年07期 |
16 |
杨明;丁福江;臧维玲;刘永士;侯文杰;;淡化养殖凡纳滨对虾排氨率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
17 |
王芳,穆迎春,董双林,董少帅,黄国强;去眼柄对凡纳滨对虾稚虾蜕皮和生长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18 |
潘剑雄;林小涛;程炜轩;章超桦;洪鹏志;林继辉;;虾头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因子的影响[J];生态科学;2005年04期 |
19 |
斯烈钢;吴雄飞;王建平;;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Boone)健康苗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J];现代渔业信息;2006年05期 |
20 |
孙成波;何建国;黎子兰;陈锚;;凡纳滨对虾和斑节对虾对WSSV敏感性的比较[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