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日本鳗鲡鳗苗(Anguilla japonica)捕捞活动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摘要】:根据笔者2006、2007年对长江口鳗苗网及其渔获组成情况的调查数据,同时结合上海市历年鳗苗捕捞产量数据,分析了鳗苗捕捞强度、鳗苗产量变化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鳗苗捕捞活动遍布整个长江口,作业水深主要为2~10m,捕捞期1~5月。上海市鳗苗产量在1970~1980s约1~2t,1990s增加到2.9t;而2000~2005年则达到4.2t,鳗苗数量也相应的增加了约3倍。鳗苗价格和产值均是1970~1980s最低,1990s最高,2000年以后有所下降。2006年鳗苗网数约为14.4~16.6万顶,挑网约692~828顶,共捕获鳗苗6183~7147万尾,产量为6.80~7.86t。大潮期鳗苗CPUE比小潮期高,2、3月份鳗苗CPUE比1月份高3~4倍。通过对鳗苗网渔获调查发现:鱼类有20种,虾类6种,蟹类2种。其中,鱼类数量最多,达37.5%;所有鱼类体长均小于20cm,体重小于25g,大部分为幼鱼或小型鱼类。虾、蟹类也占较大的比例,主要为幼虾和幼蟹。本文研究表明,每年的鳗苗捕捞几乎为长江口冬季和早春季节唯一的渔业捕捞方式,一方面为渔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给渔业资源(特别是幼鱼和幼虾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相应的鳗苗捕捞管理和保护力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