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邱永松王跃中陈作志  
【摘要】:为了解捕捞效应和物理环境变动对渔业生产力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东中国海(黄渤海和东海)年渔获量变化的时间系列。用主成分分析将18个分类渔获量时间系列分解为上升/下降趋势和年间波动。渔获量的变化趋势可用捕捞能力的增长加以解释,而渔获量的年间波动与降水和季风风速变化具有相关性。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推论,渔获量的年间波动主要由径流和季风环流所驱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控制营养的输入和分布。陆地径流向海域输入营养,而季风环流对富含营养成分的沿岸冲淡水的驱动作用决定了营养的分布及其在生态系统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夏季风将沿岸冲淡水向外驱散,因扩大了营养盐的分布范围而提高其在海域初级生产中的效率,这个物理过程增加了生态系统的渔业生产力;冬季风使沿岸流贴近海岸向南流动,限制了沿岸富营养水团的分布范围,降低了营养盐在初级生产中的效率,并导致北部海域营养流失,这个物理过程对总产量和北部海域的渔产量有负面影响,但能增加南部海域的渔业生产力。本研究还表明,一些种类的渔获量存在长周期变化。这一长周期变化与冬季风的长期变化相对应,也与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变化相对应,但运用本地季风变化能对这些种类的渔获量变动做出预测,由此推测,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变化决定了当地冬季风的长期变化,而当地冬季风对营养分布的驱动作用应是本海区渔获量长周期变化的直接原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奚盘根,张淑珍,冯士筰;东中国海环流的一种模型 Ⅰ、冬季环流的数值模拟[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3期
2 远方;中日将合作开发东中国海石油资源[J];海洋信息;1994年03期
3 冯士筰,张淑珍,奚盘根;东中国海环流的一种模型 Ⅱ、夏季环流和相似准则[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2期
4 张淮水,汪园祥,楼顺里;Bowen数和东中国海Bowen数分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5 林珲,闾国年,宋志尧,王杰臣,陈钟明,施毅;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东中国海潮波系统的模拟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S1期
6 周旭波,孙文心;东中国海潮波自适应数值模型及其数值模拟[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7 周旭波,孙文心,王辉;东中国海拉格朗日环流数值模拟Ⅰ——自适应环流模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刘凤树;黑潮和风应力对东中国海环流的作用[J];海洋科学;1985年03期
9 张绪琴;东中国海海水透明度分布特征[J];海洋通报;1983年06期
10 沈育疆;东中国海潮汐数值计算[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3期
11 ;东中国海及其它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通告[J];海洋与湖沼;1982年06期
12 ;东中国海及其它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通告[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2年04期
13 刘凤树,于克俊;风应力涡度和边界力对东中国海环流的效应[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14 冯琳;林霄沛;;1945~2006年东中国海海表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15 袁家义;;东中国海的地质构造[J];海洋通报;1978年06期
16 ;“东中国海及其它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将在杭州召开[J];东海海洋;1983年01期
17 陈敏,侯一筠,赵保仁;冬季东中国海环流中的中尺度涡旋数值模拟[J];海洋科学;2003年01期
18 马进荣;张金善;宋志尧;;渤、黄、东海海域9711号风暴潮数值模拟[J];海洋通报;2008年06期
19 李徽翡,赵保仁;渤、黄、东海夏季环流的数值模拟[J];海洋科学;2001年01期
20 李徽翡,赵保仁;夏季东中国海环流三维数值实验[J];海洋科学集刊;2003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永松;王跃中;陈作志;;径流和季风对东中国海渔业生产力变化的驱动作用[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张忠兵;梁巢兵;鄢社锋;马远良;;应用东中国海实验数据验证到达时差反演声速剖面算法[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王文娟;江文胜;;东中国海悬浮物分布和输运的遥感反演及分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何利;李整林;张仁和;李风华;;东中国海声速剖面的经验正交函数表示与反演[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5 杨坤德;马远良;鄢社峰;杨晨辉;;东中国海典型声速剖面的经验正交函数表示[A];2001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章卫胜;宋志尧;张金善;孔俊;;中国近海潮波运动特征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镇迈;李整林;戴琼兴;;利用有限深度声速数据重构全海深声速剖面[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余炎欣;李整林;;利用并行遗传算法反演浅海声速剖面[A];中国声学学会200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9]论文集[C];2009年
9 陈可锋;季小强;李鑫;;海平面上升对江苏沿海潮波影响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朱鉴远;;长江中下游床沙组成垂直变化成因分析[A];水利水电工程泥沙设计[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娜;东中国海热通量及热收支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鲍献文;东中国海环流及其相关动力过程的模拟与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于宜法;海平面变化对东中国海工程水位推算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4 李艳芳;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对东中国海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李明悝;东中国海海洋动力环境要素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6 黄勇;东中国海波候对局地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7 宋军;水交换模型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于华明;全球海洋潮汐同化模拟及东中国海潮流对环流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王悦;东中国海物理环境长期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郭衍游;东中国海区域海浪同化系统设计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艳清;东中国海海浪数值模拟及波候统计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2 韩冬;东中国海环流的三维数值模拟及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3 周雅静;东中国海环流特征的数值模拟与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陈敏;冬季东中国海环流及中尺度涡旋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5 李徽翡;夏季东中国海环流及长江口上升流模拟[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6 谭红建;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热力变异的关系[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1年
7 武双全;东中国海波高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丁允辉;海平面变化及其对中国海工程水位推算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李翠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海气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大陆东部夏季降水的联系[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0年
10 颜云峰;海平面变化对东中国海潮波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进;龙穴首艘VLOC开建[N];中国船舶报;2008年
2 文潇;盐官:潮声伴随的古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彼得·布朗 美国军事记者 香港《亚洲时报》 本报特约编译 叶子;解放军海军在太平洋崛起[N];世界报;2010年
4 宗 和;韩国争抢黄海大陆架石油[N];中国商报;2004年
5 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陈荣发 实习生 童颖骏;海平面年均长高2.75毫米[N];浙江日报;2004年
6 记者 严风华;万箱船建造的一次完美预演[N];中国船舶报;2007年
7 德海;马士基下注超大集装箱船[N];中国船舶报;2006年
8 本报评论员 徐立凡;韩日划界谈判只是新一轮博弈的开始[N];华夏时报;2006年
9 王子今;文明的萌生及其环境背景[N];光明日报;2005年
10 王媛;全球第四大石化“航母”落户惠州[N];中华建筑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