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及其展望

陈新  张瑞宏  
【摘要】:分析了秸秆还田的效果,以及江苏省秸秆还田机具的技术特点,提出机具的选型方案,制定以水田机械化秸秆还田为主攻方向的工艺路线和技术要求。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发改委市农委南京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J];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11年07期
2 叶亚娟;徐宝英;陈正丽;;秸秆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6期
3 董培岩;华正远;万上飞;;青岛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农机;2011年05期
4 冯海辰;;麦秸秆还田方式浅析[J];江苏农机化;2011年04期
5 莫耀森;;郁南县举办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演示会和技术培训班[J];现代农业装备;2011年08期
6 覃杏芬;梁红;张永龙;覃春艳;;五种秸秆腐熟剂应用效果比较试验[J];吉林农业;2011年06期
7 丁文斌;朱中华;陶吉平;芮文其;蒋建华;;苏南地区稻麦(油)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J];上海农业科技;2011年04期
8 杨建伟;陈德凡;;论水稻生产机械化[J];种业导刊;2011年05期
9 张龙新;;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效益分析[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1年07期
10 吴浙;李静;;农业技术推广的最优反应动态博弈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11 沙利华;;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J];湖南农机;2011年05期
12 陈璋;;稻田秸秆还田腐熟剂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6期
13 杜杰;朱旭霞;何兴玉;宋加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1年07期
14 贺京;李涵茂;方丽;胡啸;孔维才;;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0期
15 金秀英;;安阳县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1年07期
16 刘祖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1年03期
17 秦子;刘子琪;曾庆亚;张爽;;玉米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土壤碳排放的影响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18 李爱华;康承昊;王敦军;彭晓亮;卢宏宇;;谈退化草原牧草机械化补播[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1年03期
19 闫晓杰;李杏桔;;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1年03期
20 程辉;王友华;卢兆成;胡建涛;王军威;李伟;;适宜全程机械化的优质油菜新品种信油2508的选育[J];天津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新;张瑞宏;;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及其展望[A];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梁凯;;东辛农场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的经验与启示[A];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论坛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金磊;曹东京;;农作物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A];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论坛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毕鑫生;;浅谈我区公路养护机械化[A];中国公路学会筑路机械学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成文;马文萍;;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 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之路[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成文;马文萍;;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 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之路[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张柱国;霍欢;崔振杰;;京津唐经济圈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A];现代农业工程与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8 王瑞谦;;玉米秸秆机械化青贮技术经济效益分析[A];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永学;宋占奎;张锋;陈丽萍;;采取农机化措施 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向秸秆经济的跨越[A];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周勇;黄海东;吴一鸣;;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比较研究[A];《农业机械化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勇;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刘芹英;明代机械化数学的发展及现代意义[D];西北大学;2003年
3 慕平;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4 武际;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5 吐尔地·卡尤木;维村社会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王俊发;渠道塑膜防渗理论与机械化铺膜的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潘志勇;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谭德水;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9 刘世平;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6年
10 陈冬林;多熟复种稻田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子臣;周年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年
2 赵彩霞;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李万良;吉林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4 吴延华;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刘小伟;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的研制开发[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6 霍竹;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3年
7 卿明福;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8 卜毓坚;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与土壤肥力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9 高茂盛;秸秆还田对隔茬冬小麦抗性生理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顾丽;长期与短期秸秆还田后稻米品质的差异性变化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国平 李吉祥;我市大力开展机械化秸秆还田工作[N];临汾日报;2007年
2 通讯员 乔志宇杨晓冬;鱼台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N];济宁日报;2008年
3 秋林;说说机械化秸秆还田[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4 朱凤梧;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 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N];驻马店日报;2007年
5 记者 左中甫通讯员 俞继东 陈攀;“秸秆还田”将在机场周边推广[N];南京日报;2007年
6 农林孙人杰 韩晖;夏季秸秆还田率将达60%[N];常州日报;2008年
7 丁汉平蒋须俊;丹阳秸秆还田显成效[N];镇江日报;2007年
8 长春帮荣 张敏;秸秆还田“三笔账”[N];扬州日报;2008年
9 赵丰民 张宝程;我市今年玉米秸秆还田325.35万亩[N];保定日报;2006年
10 通讯员 张林记者 汤晓峰;我市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N];南通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