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式电接触绝缘工件表面的高度测量方法
【摘要】:放电辅助化学加工具有无微观接触力、微小甚至无电极损耗的工艺优势,有望实现陶瓷等绝缘工件的无损伤加工。在加工前精准获知工件表面位置,以准确给定初始加工间隙和工作液深度,是实现微细结构加工成形的前提之一。直接采用方便快捷且精度高的电接触法对准工件表面,在导电材料工件的微细加工中已经得到有效利用。目前用于绝缘工件表面对准方法如CCD视觉观测法、微力传感器反馈法、超声波测间隙法,不仅增加了加工系统成本和复杂性,且难以达到电接触反馈的精度,严重影响微细结构的加工精度。提出一种间接式电接触绝缘工件表面的高度测量方法及系统,阐述了该方法在放电辅助化学加工中绝缘工件表面找平、给定初始加工间隙和标定浸液深度中应用及实现步骤。间接式电接触绝缘工件表面的高度测量方法的突出优点在于:在测量过程中,记录的是瞬间短路时Z轴的位置,这样在测量过程中不受短路后Z轴运动停止快慢和定位误差的影响。测量分辨率由数控系统的位置反馈(比如,光栅尺)分辨率决定,因此可实现高精度测量过程。在该方法中位置反馈分辨率为0.1μm,实际测量表明这种间接式电接触测量方法的重复测量精度易于达到0.5μm。同时此方法及小巧机构易于集成应用到各种加工机床上。采用上述方法,在调平工件表面后,给定初始加工间隙2μm、浸液深度0.596 mm前提下,开展了氧化锆陶瓷放电辅助化学加工扫描工艺实验。实验表明可实现陶瓷绝缘工件表面调平精度达到±0.23μm/mm,微小加工间隙给定精度可控±0.7μm,进而在Zr O2陶瓷表面加工出3.35 mm×4 mm微小结构。
|
|
|
|
1 |
许弟余;王长江;;被检工件表面的纹路是凹或凸的判定[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
2 |
王素玉,艾兴,赵军,李作丽,孟辉;切削速度对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的有限元模拟[J];工具技术;2005年09期 |
3 |
陈济平;一种简算工件表面积的方法[J];电镀与涂饰;1995年04期 |
4 |
田小静;董华军;赵紫玉;;图像增强在机械工件表面处理中的应用[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5 |
杨庆文;李金方;李斌;;平面磨削工件表面波纹产生原因与预防[J];机械工程师;2011年11期 |
6 |
陈英莫;;精刨工件表面产生废品的原因及解决方法[J];矿山机械;2006年09期 |
7 |
陈时宗,方海,王建喜;接触工件表面的探伤剂中有害成份控制[J];无损探伤;1996年05期 |
8 |
宋正华;工件表面温度的检测[J];工业计量;1998年01期 |
9 |
王猛;宋金琳;兰龙;吴迪;;基于电沉积的工件表面局部快速修复技术[J];机械工程师;2016年07期 |
10 |
王建录;陈曦;曹荣根;刘义;税妍;赵万华;宁西京;;切削液腐蚀金属工件表面的机理探讨[J];现代制造工程;2012年06期 |
11 |
魏建亮;邢济收;;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车刀车削工件表面纹理分析[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9年01期 |
12 |
蒋伟江;磨床磨削时工件表面烧伤的预防[J];机床与液压;2003年01期 |
13 |
丁贤伦;防氨气氮化工件表面氧化[J];热加工工艺;1988年02期 |
14 |
;工件表面附着残油的清洗方法[J];金属热处理;2018年07期 |
15 |
乔宝蓉;黄洁雯;樊新民;;等离子体电解处理中工件表面温度计算与测量[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5年07期 |
16 |
詹捷;孙智富;李六如;吴超云;;工件表面电沉积硬铬扩散强化技术[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
17 |
高美蓉,贾莲凤,赵俊忠,庞川宾;应用误差分离理论对轴(孔)类工件表面缺陷进行涡流检测的研究[J];无损检测;2001年08期 |
18 |
王平,唐一平,卢秉恒,韩荣久;电解修整精密镜面磨削工件表面形态及切屑形成理论解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10期 |
19 |
赵振渠,赵健,张富中;气动液体喷砂机的设计[J];机械工人;1999年08期 |
20 |
赵金森;李耘夫;;几种常见的裂纹防止方法[J];机械工人;1957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