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本文综述了激光冷却和捕陷原子研究工作的概况,着重讨论了激光对中性原子的机械力,在此基础上叙述了激光冷却原子研究历史上的重大进展、成果和应用。这里包括:原子束的激光减速以及补偿减速过程中多普勒频率的几种典型方法:激光扫频,塞曼调谐,白光及漫射光等;产生光子粘囚(optical molasses)的方法及多普勒冷却机制及极限;几种实现 Sub-
|
|
|
|
1 |
张文涛;李同保;;铬原子束的激光多普勒冷却[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2 |
王义遒;激光冷却与捕陷原子的方法——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介绍[J];物理;1998年03期 |
3 |
孙广;张晓变;;激光冷却技术及其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的应用[J];天中学刊;2010年05期 |
4 |
朱保华;张文涛;罗晓曙;;铬原子束的激光冷却机制分析[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5 |
李传文,蔡惟泉,王育竹;激光冷却在原子束六极磁透镜技术中的应用[J];光学学报;2000年04期 |
6 |
郭奕玲;;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介绍[J];物理通报;1998年01期 |
7 |
王育竹;利用“交流斯塔克效应”实现激光冷却气体原子[J];科学通报;1980年09期 |
8 |
王义遒;原子的激光冷却与捕陷(I)[J];物理;1990年07期 |
9 |
王育竹;徐震;;激光冷却及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J];物理学进展;2005年04期 |
10 |
;物理学进展 第25卷 总目录[J];物理学进展;2005年04期 |
11 |
赵文甲;丁莉;靳灿;;激光冷却和捕陷中性原子的方法[J];才智;2009年21期 |
12 |
Steven Chu
,赵达尊;80年代国外光学与光电子学的新进展(Ⅲ)——中性原子的激光冷却[J];光学技术;1991年06期 |
13 |
李光炬;;激光冷却[J];大自然探索;1990年03期 |
14 |
王育竹;利用光频移效应实现激光冷却气体原子[J];中国激光;1981年02期 |
15 |
张刚,胡必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2001年诺贝尔物理奖评介[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
16 |
武海斌,姚景芹,常宏,马杰,王波,王海;一种简易的激光冷却和俘获~(87)Rb原子的实验系统[J];量子光学学报;2005年02期 |
17 |
王育竹;激光冷却气体原子[J];物理;1990年11期 |
18 |
王玉珠;利用“交流斯塔克效应”实现激光冷却气体原子[J];中国激光;1980年Z1期 |
19 |
孙海生;印建平;;固体材料反斯托克斯荧光制冷的理论研究及其最新进展[J];物理学进展;2007年01期 |
20 |
谢旻,凌琳,杨国建;非简并Λ型三能级原子的速度选择相干布居俘获[J];物理学报;2005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