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季棉品种的遗传改良研究
【摘要】:通过对我国选育的不同时期、不同生态型的典型短季棉品种,在黄河流域棉区夏直播的条件下,进行试验比较,研究我国短季棉品种的遗传改良效果及进展,并研究不同生态型品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我国短季棉品种的遗传改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品种的早熟性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丰产性、抗病性、抗虫性、纤维品质等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良,育种的技术也不断进步,促使了短季棉品种的遗传改良,而一些性状仍需加以改进和提高,尤其是品种的适应性。春播型品种在夏直播的条件下,生态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进行"一种两用"夏直播时,要予以注意。同时指出,今后短季棉育种要注重新种质的应用及开拓研究应用新的育种技术。
|
|
|
|
1 |
王育林,邵启凤;短季棉连作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1991年04期 |
2 |
张存信;论我国短季棉的开发和应用[J];种子;2000年06期 |
3 |
李世云,陆景洪,杨玉枫,王明华;短季棉——邯241[J];中国棉花;2001年06期 |
4 |
吴旻;短季棉新品种——鄂棉13号[J];湖北农业科学;1990年03期 |
5 |
田志刚,张淑芳;短季棉若干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和相关分析[J];中国棉花;1996年02期 |
6 |
赵世春;江汉平原种植短季棉的气象条件和发展前景[J];湖北农业科学;1998年02期 |
7 |
喻树迅,黄祯茂;我国短季棉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国棉花;1989年02期 |
8 |
余学科,王振乾,银川,王锐,段永民;我国短季棉纤维品质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9 |
张存信;短季棉品种合理密植技术[J];种子科技;2003年01期 |
10 |
崔世友,韩世杰,韩广琴;早熟短季棉育种研究现状及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1996年03期 |
11 |
林昕,姜艳丽,马纪农,董哲生,姬翠萍,齐宏立,解翠萍;早熟短季棉花新品种晋棉17号选育[J];中国棉花;1997年05期 |
12 |
邬飞波,许馥华,洪彩霞;种植密度和EDTA对短季棉产量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1997年01期 |
13 |
杜建,郭学农,邢宏宜;短季棉品种比较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01年01期 |
14 |
李秋芝;杨中旭;高东玉;由瑞丽;赵建华;;山东省短季棉品种的更新推广与栽培[J];农业科技通讯;2007年10期 |
15 |
承泓良;短季棉育种技术[J];江西棉花;1994年03期 |
16 |
潘钢敏,陈卫军;萧山市热量资源与短季棉品种引选[J];浙江农业科学;1996年05期 |
17 |
邬飞波,李秀英,许馥华;短季棉与中熟棉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J];棉花学报;2000年05期 |
18 |
张存信!300061;短季棉科学调节水肥技术[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00年04期 |
19 |
马文龙;薛中立;;河南安阳市推广短季棉中棉所50的技术经验[J];中国棉花;2006年01期 |
20 |
王信达;发展短季棉已势在必行[J];北京农业;199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