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墓葬画像砖上的披发民族
【摘要】:正 在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分布着大量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其中有不少的画像砖墓。这些画像砖墓集中在民乐、高台、酒泉、嘉峪关和敦煌一带。画像题材涉及当时社会生活及信仰的各方面,如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庖厨、宴饮、百戏、乐舞、出行、农耕、采桑、屯垦以及升仙思想的神仙、仙人、力士等等。在现实生活的题材中,有不少的少数民族形象,反映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多民族聚居的真实面貌。其中披发形象的民族大量出现在墓葬砖画当中。1977-1979年在嘉峪关新城发掘了八座画像砖墓,M1,为前后室结构的二室砖墓,此墓出土有曹魏甘露二年的镇墓陶罐,为曹魏时期的墓葬。披发者的形象绘在前室西壁右下侧的妇人出游图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