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绍强,刘纪远;土壤碳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
2 |
程淑兰,欧阳华,牛海山,王琳,田玉强,张锋;荒漠化重建地区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3期 |
3 |
王立刚,邱建军,马永良,王迎春;应用DNDC模型分析施肥与翻耕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长期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4 |
王开峰;王凯荣;彭娜;吕焕哲;谢小立;;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有机碳和热水可提取碳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年03期 |
5 |
徐华君;;阿尔泰山区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初步比较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6期 |
6 |
李玉琴;夏建国;;土地利用方式对川西低山区土壤腐殖质组成以及结合形态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7 |
毛艳玲;;土壤有机质分组方法研究进展评述[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8 |
安战士;土壤有机碳的水合热测定法[J];土壤通报;1981年02期 |
9 |
李阳兵,魏朝富,谢德体,高明;岩溶山区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10期 |
10 |
李跃林;郎黎明;张云;林永标;韦强;;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异质性[J];山地学报;2007年02期 |
11 |
柳红东;陈梅;王爱英;张磊;;新疆石河子棉区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J];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12 |
毛艳玲;杨玉盛;邢世和;王国强;郭剑芬;;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轻组有机碳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13 |
邱敬;高人;杨玉盛;尹云锋;马红亮;李又芳;;土壤黑碳的研究进展[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
14 |
关松;窦森;胡永哲;魏博薇;;添加玉米秸秆对黑土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4期 |
15 |
刘启明,朴河春,郭景恒,魏鲁明,余登利;应用δ~(13)C值探讨土壤中有机碳的迁移规律[J];地质地球化学;2001年01期 |
16 |
苏永中,赵哈林;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氮的衰减及其机理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3年08期 |
17 |
李跃林,胡成志,张云,文锦柱;几种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4年04期 |
18 |
田应兵;;湿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5年03期 |
19 |
杨丽霞;潘剑君;苑韶峰;;利用双指数模型预测中国不同森林带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态变化(英文)[J];林业研究(英文版);2006年01期 |
20 |
梁爱珍;张晓平;杨学明;方华军;申艳;李文凤;;东北黑土有机碳的分布及其损失量研究[J];土壤通报;2008年0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