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生马尾松生长和木材密度种源变异和种源区划
【摘要】: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24年生49个产地的马尾松种源试验,以研究和揭示已达主伐年龄时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差异和地理变异模式,通过种源聚类划分种源并进行优良种源选择。结果表明,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皆存在显著的种源差异,种源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及树干通直度呈典型的纬向倾群变异模式,这种变异主要是由其产地水热资源条件差异引起的。较之于北部种源,来自南部的种源生产力水平高且树干通直。种源木材基本密度虽与产地经纬度相关性较小,但却与产地1月均温、无霜期和≥10℃积温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状遗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选择生长力高的速生种源可同时改良树干通直度,但会明显降低其木材基本密度。根据种源聚类结果,可将马尾松划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种源区,并分别纸浆材和建筑材培育目标筛选出19个和6个优良种源,这些优良种源主要来自马尾松的南部种源区,部分来自中部种源区。
|
|
|
|
1 |
汪企明,沈国华,王田宝,冯沛熙,石有光,吴林林,霍寿宣,徐启荣;马尾松种源在江苏的地理变异及其应用的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1988年03期 |
2 |
覃宋剑;梁剑祥;;速生优抚高脂松的筛选、繁育与推广[J];国土绿化;2007年09期 |
3 |
廖锦峰;;浅谈桐棉松优质种源的保护和利用[J];广西林业;2008年05期 |
4 |
李校雨;吕成群;黄宝灵;吴庆梅;张明环;;马尾松组培苗不定根诱导及不定根解剖观察[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
5 |
;提高马尾松嫁接株生长势的探讨[J];贵州林业科技;1981年02期 |
6 |
江西省马尾松地理种源科技协作组;;马尾松种源试验苗期阶段报告[J];江西林业科技;1982年01期 |
7 |
夏自谦;朱亭林区主要造林树种经济效果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1988年01期 |
8 |
胡集瑞;;马尾松无性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J];林业勘察设计;2008年01期 |
9 |
林文启,康文芳;杉、松混交促进杉木生长[J];福建林业科技;1975年06期 |
10 |
;葵花松木材物理方学性质研究报告[J];贵州林业科技;1977年03期 |
11 |
福建省混交林调查组;;闽南丘陵地区杉松混交林的调查研究[J];林业科学;1979年02期 |
12 |
江慕煖;;飞机播种造林现场调查[J];湖南林业科技;1979年01期 |
13 |
肖光球;;马尾松育苗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1966年01期 |
14 |
;贵州省马尾松地理种源试验协作会议在贵阳召开[J];贵州林业科技;1982年04期 |
15 |
张明新;衡长钧;司成彬;姚顺祥;;马尾松地位指数表的编制[J];陕西林业科技;1982年03期 |
16 |
有明清;;马尾松中、幼林抚育间伐强度及合理保留株数[J];湖北林业科技;1983年03期 |
17 |
姚光裕;;马尾松松根木片制浆造纸性能试验研究通过鉴定[J];林业科技开发;1988年03期 |
18 |
吴鹊兴,黄祖清,吴霖,吴佐柱,黄敬忠;人工促进马尾松天然更新技术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1年S1期 |
19 |
洪信谱;高方彬;庄尔奇;刘强;;湖北省马尾松人工林林分密度管理图编制方法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
20 |
张水生;;马尾松种源地理变异规律的初步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