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工程结构场地地震动特征的研究理论和计算分析

张文芳  程文瀼  
【摘要】:本文介绍了用一维单元波速分层模型分析垂直入射体波从基岩面向地表的传播及地面地震动、场地特征,研究了有关问题,并实现了计算机编程和计算模拟分析。根据某高层建筑场地的土层钻探结果及其基岩地震危险性,运用该程序对其地面地震动进行了分析评价。该方法及程序可为规范要求的时程分析法提供合理的人工地震波输入,对场地地震危险性评估、抗震设计有较大应用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禹;樊炼;梅涛;王星运;;岩溶发育程度的小区划评价方法[J];土工基础;2011年04期
2 彭宜波;刘秋英;;艳洲水电站扩机工程地基开挖与基础处理[J];湖南水利水电;2011年04期
3 张中厚;张宝栋;;逆作式围堰在大粒径漂卵石河滩桥基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1年15期
4 王英姿;曹伟良;;岩溶地区基础设计与施工[J];建筑结构;2006年S1期
5 李嫣;;隧道超前预测地震波伪谱法数值模拟[J];福建建设科技;2011年04期
6 祝杰;杜毅;亢会明;雷宛;张银松;;高密度电法在水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2011年10期
7 周凌;王泽新;;基础防渗工程施工方法——以汉江崔家营航电枢纽主体土建工程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1年09期
8 蔡杰;;石灰岩地区冲孔灌注桩斜眼的处理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9 向四新;;关于砌石拱坝施工技术的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20期
10 骆春雨;胡江;孙东利;田川;赵伟;;抗浮锚杆在地道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2011年13期
11 倪川;孔凡芬;;浅谈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勘察[J];技术与市场;2011年08期
12 石常青;;山区岩土地基与处理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1年16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芳;程文瀼;;工程结构场地地震动特征的研究理论和计算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2 裴正林;牟永光;狄帮让;;地震波传播的小波表示及多尺度算法[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王彦宾;陈晓非;;非均匀全地球模型地震波传播数值计算研究进展与展望[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谷志猛;王耿峰;李凯锋;马福诚;吴绳正;;海洋地震勘探与海洋测绘[A];第二十一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磊;陈勇;曹禹;杨孔庆;高亮;李幼铭;;复杂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的Hamilton描述及模拟[A];Structure Preserving Algorithm and Its Application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6 裴正林;牟永光;;复杂介质地震波传播小波多尺度自适应数值解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金城;李锐;刘菲;韩若飞;;在未知地质条件下反演远距离震源点位置的探索与实践[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三)——地球物理探测与应用[C];2007年
8 吴如山;安芸敬一;;地震波的多次散射和能量传递——散射效应和固有衰减的分离 Ⅱ.理论对兴都库什地区的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8)[C];1989年
9 吴如山;;三维复杂介质中地震波传播与成象——快速单程算子及其应用[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10 冯德益;聂永安;;含裂隙双相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清;光栅谐振子检测地震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赵雪平;地震波传播性质及地震勘探弱信号的混沌振子检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子顺;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焦长洲;地震作用下隧道式复合锚碇动力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徐孝彬;利用宇生同位素~(10)Be对青藏高原东南部沙鲁里山第四纪冰期事件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蒋小珍;线性工程路基岩溶土洞(塌陷)灾害防治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徐帮树;滑坡预测的水文—力学耦合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邹冠贵;孔隙介质地震波传播及衰减特征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9 陈山;求解波动方程的龙格—库塔型方法及其地震波传播模拟[D];清华大学;2010年
10 胡海峰;不同土岩比复合介质地表沉陷规律及预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爽;高层建筑与桩土共同作用的抗震性能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冯落;天津滨海软土地区地震频谱和场地动力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姜华;埋地管道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马毅恒;地震波的Hamilton系统方法模拟[D];燕山大学;2012年
5 张铭;地震波传播的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的吸收边界条件[D];同济大学;2004年
6 支鹏遥;胶州湾地质构造特征及成因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年
7 卓旭炀;复杂场地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3年
8 陈科;地震波下建筑结构响应的有限元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尤丽红;高土石坝地震动最不利输入方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苏道磊;冀鲁豫交界地区尾波Q值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德福;多项成果勾画“长三角”[N];中国矿业报;2003年
2 通讯员 肖永奎 记者 王夙志;五峰黄家台发生崩滑地质灾害[N];三峡日报;2007年
3 王为才;舟岱跨海大桥避开海底潜在滑坡[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4 范立民;陕北煤田采空区地下水快漏没了[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5 记者 刘纯友;科大两学者荣膺何梁何利奖[N];安徽日报;2009年
6 毛玉忠 张世荣;水电基础局创造防渗墙施工三项国内第一[N];中国水利报;2006年
7 记者 刘如春 通讯员 刘文祥;地震CT技术洞悉岩溶变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谢克俭;陈运泰、周锡元两院士细说防震减灾[N];福建科技报;2003年
9 记者 吴冬艳;葫芦岛构建全新开放框架[N];辽宁日报;2005年
10 本报通讯员 晓泉;为了109名群众[N];人民代表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