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萨诗章》中汉字的使用看其对中国文化的表现
【摘要】:黑格尔、康德、德里达等西方学界人士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怀有持久而顽固的偏见, 这种偏见甚至殃及汉字。费诺罗萨的《作为诗歌手段的书面汉字》认为汉字有三大优势:时空结合完美,语言的指示功能遵循自然的提示,名词性和动词性统一。著名庞德研究专家肯纳指出,《华夏集》同时满足三项原则,即独立成行的自由诗原则,意象原则,以及词语依序入诗却又相互生发的抒情诗原则。《诗章》中出现的汉字体现了上述优势与原则,尽管庞德称, 《诗章》中的外语词以及意符是:“强行进入”文本,并不带来新的含义。《比萨诗章》中大量使用汉字,除了表现手法的丰富以及意义空间的拓展之外,更重要的是,汉字引进了它们所承载的厚重而深刻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