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论汉语话题-说明句法结构框架的英译转换

荆素蓉  
【摘要】:“话题-说明”最早是美国人类学语言学先驱萨丕尔(Edward Sapir)提出来的。他在其著作《语言论》(Language:An Inst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中说,“句子……是一个命题的语言表达。它把说话的主题和对这个主题的陈述二者结合起来。”(潘文国1997,209) 在新著《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2006)一书中,潘文国教授从汉外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语法发展史进行了重新梳理,将其分为五期。其中第二期为1922年至1955年,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语言学家们开始尝试摆脱前一期对印欧语语法框架的因袭,探索对汉语进行独立的研究。(潘文国2006)而发出这种“反模仿”呼声的第一人就是陈承泽。他在《国文法草创》(1922)中首次阐述了汉语语句的话题-说明框架的思想,认为汉语“文法上发展之径路, 与西文异。如“标语”(即“鸟吾知其能飞”之鸟),如“说明语”之不限于动字……”。这里“标语”即为“话题”(topic),而“说明语”即为“说明”(comment)。但由于其时正是西学东渐的高峰时期,陈氏的这种主张并未能产生多大的影响。过了30年之后,可能是由于结构语法进入尽头,霍凯特(Charles F.Hocket)才提出“话题-说明”句法框架的理论,认为语句的结构是说话人先宣布一个话题,然后就它作出说明。(徐通锵2005,205)而真正将这种理论用于研究汉语语法的第一人则是赵元任(1968)。在《中国话的文法》(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又译:《汉语口语语法》)一书中,赵氏指出,“在汉语中,主语和谓语间的语法关系与其说是施事和动作的关系,不如说是话题和说明的关系,施事和动作可以看作是话题和说明的—个特例。”(赵元任著/吕叔湘译1979)后Charles Li Sandra Thompson(1976)在理论上又前进了一步,把“话题-说明”和“主语-谓语”作为语言结构类型的两种分类标准,将汉语分入“注重话题的语言”,英语则分入“注重主语的语言”。此后,越来越多的汉语研究者认同了这一理论,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群强;英汉对比分析综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黄清贵;英、日、汉语法中若干异同现象的对比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0年04期
3 杨自俭;关于对比语言学中的共性问题——《英语词汇系统论》序[J];上海科技翻译;2004年02期
4 林忠;;英汉对比语言学在我国的最新发展[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张云;;对比语言学与大学外语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7期
6 吴崇;试论对比语言学的方法与课题[J];外语研究;2001年04期
7 孙玉洁;关于语言的对比研究[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8 周建;中加英语写作标准比较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2期
9 吕灿;对比语言学在德语(第二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6期
10 姜丽;;对比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1 明媚;;中国大学英语教师与英汉对比语言学[J];科技资讯;2006年22期
12 原雪;云红;;对比语言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6期
13 原雪;云红;;对比语言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2007年01期
14 安然;;对比语言学在研究生二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年03期
15 林忠;王凤;;英汉语篇对比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6 张小南;;对比语言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24期
17 阮晓霞;蒋乐松;;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6期
18 杨莉莉;;对比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9 许承军;;汉语泛指名词的英译[J];大学英语;1993年02期
20 丁建洪;;汉语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负迁移现象及克服策略[J];文教资料;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荆素蓉;;论汉语话题-说明句法结构框架的英译转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力;;及物性理论应用在辩识个人语型上的可行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张慧琴;;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与翻译中一词多义的处理[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英;;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看《红字》的三个中文译本[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5 王天清;;外语教学中的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A];'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2年
6 林春泽;;词的熟语性问题分析[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钟玲;;英语“词本位”探究与语词透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传鸣;;《红楼梦》及其英译本语篇衔接对比——汉英主语省略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陈祥梁;;英汉语言中的回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利众;;俄汉语复合句界定对比研究[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贞姬;韩国语汉字形容词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2 安洋;俄汉语句子的情景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陈芷;汉西附着现象的平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邓凤民;汉藏语系语言差比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金菊花;朝鲜后期汉译谚语集《耳谈续纂》语言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佐藤芳之;日汉同形异义词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7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阮大瞿越(Nguy(?)n (?)i C(?) Vi(?)t;十七世纪越南汉字音(A类)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9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白莲花;韩汉语语序类型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新亮;汉英定语静动态的对比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汪彤;“说明结构”在简单句中的表达手段[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吴凤娟;汉英歧义现象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陈建君;英汉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曹润宇;对比语言学理论下的英汉姓名多维对比[D];河北大学;2009年
6 项燕如;英语第三人称下指代词的认知功能研究及其翻译[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7 阮克雄;指示代词“这/那”汉越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华;日本语教育(?)日中汉字音对照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9 谢筱莉;英汉语比较结构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秋永善;韩汉量词对比[D];延边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