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K聚类算法的非线性系统模糊辨识
【摘要】:针对以往模糊建模方法中算法过于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非线性系统模糊建模新方法。该方法基于G-K模糊聚类算法确定模糊模型的前提结构和参数,运用正交最小二乘法对模糊模型的后件参数进行辨识。应用Box-Jenkins煤气炉数据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
|
|
|
1 |
赵文杰,刘吉臻,刘延泉;基于T-S模型的非线性系统控制方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2 |
黄自元,甄兰兰,费敏锐,沈昱明;复杂系统的遗传-模糊建模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2003年09期 |
3 |
刘健辰,章兢;离散非线性系统的鲁棒模糊协方差控制[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4年03期 |
4 |
邬沛雄,杨善水;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模糊建模方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5 |
高殿奎;李平;李磊;;基于T-S模糊模型的非线性预测控制[J];现代商贸工业;2007年12期 |
6 |
罗俊芝;刘艳霞;齐紫微;;模糊时滞系统控制器依赖于状态时滞的H_∞控制[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
7 |
徐利梅;高心;邵士泉;;Liu混沌系统基于T-S模糊模型的控制方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8 |
丁学明;;T-S模糊模型控制器的LMI设计方法[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7年02期 |
9 |
刘坤;高少平;张福军;;基于T-S模糊模型的线性系统混沌反控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
10 |
吴忠强,高美静;离散模糊系统的新型模糊控制器与观测器设计[J];系统仿真学报;2002年07期 |
11 |
杨锡运,徐大平,齐宪华,董平;一种规则简化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英文)[J];系统仿真学报;2003年07期 |
12 |
翟军昌;刘慧巍;;基于T-S模糊模型时滞系统问题的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13 |
杨志红;常凤云;姚琼荟;;基于T-S模糊模型的离散混沌系统变结构控制[J];控制工程;2007年02期 |
14 |
高心;刘兴文;;复域Duffing系统的模糊模型及混沌控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15 |
丁园;高晓智;黄显林;尹航;;基于微粒群优化算法的T-S模糊建模[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16 |
李亚钊;杨成功;;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设计非线性系统的模糊控制器与观测器[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17 |
李大川;潘峥嵘;蒋栋年;;基于传感器故障的网络化系统鲁棒容错设计[J];微计算机应用;2010年05期 |
18 |
刘亚,胡寿松;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模糊跟踪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年05期 |
19 |
张雪莲;潘铁强;唐可洪;马晓丽;;柔性机械臂T-S模糊模型的辨识及其分析[J];机电工程;2006年11期 |
20 |
张玉宏;曹瑞;张烃;;模糊模型在机车车轮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