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羟基磷灰石-氧化锆复合陶瓷生物安全性初评
【摘要】:目的:为今后将纳米羟基磷灰石-氧化锆复合陶瓷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以及急性溶血实验,初步评价该复合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方法: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将1640培养液对复合陶瓷浸提后,用于体外培养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1d,4d,7d,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及生长增殖状况;用四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计算细胞相对增殖度,用六级毒性分类法评级评价其体外细胞毒性。急性溶血实验依照国家标准,将复合陶瓷的生理盐水浸提液(37(C,72h)置于新鲜抗凝兔血中37(C水浴60min后,在紫外分光光度计540nm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值,用三蒸水做背底清零,以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三蒸水为阳性对照,计算其溶血程度。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形态观察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生长无异常,表现为正常增殖,细胞毒性评级在1d,4d,7d分别为0或1级;该复合陶瓷的溶血指数小于3%。结论: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氧化锆复合陶瓷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本研究结果为材料今后应用于临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
|
|
|
1 |
柴枫,徐凌,廖运茂,巢永烈;氧化锆增韧纳米复合陶瓷粉体粒度与基体强度的关系[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
2 |
孙蕾;张富强;高益鸣;靳喜海;高濂;;二次烧结温度对牙科纳米氧化锆陶瓷抗弯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J];口腔医学;2008年02期 |
3 |
殷家悦;张忠提;艾红军;司文捷;包扬;;钇稳定氧化锆基底材料与饰面瓷结合性能的实验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6期 |
4 |
范天慧;武天逾;何惠明;冯光捷;梁猛猛;;国产RF氧化锆全瓷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初步评价[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0年04期 |
5 |
秘婷婷;武天逾;何惠明;梁猛猛;;RF型氧化锆陶瓷可切削性能的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1年02期 |
6 |
孙蕾,张富强;氧化锆应用于全瓷修复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5年02期 |
7 |
姚平;;氧化锆制牙科义齿[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0期 |
8 |
刘琦;邵龙泉;孙挺;邓邦莲;;稀土元素化合物着色后3Y-TZP密度和挠曲强度的变化[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0年06期 |
9 |
贾安琦;曹晓夫;许丽娴;廖先冥;;超细氧化锆对提高金泥涂层耐磨性的实验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
10 |
丁伟山;黄爱玲;胡以俊;蒋芸卉;王铎;;CAD/CAM氧化锆底层冠适合性的实验研究[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0年03期 |
11 |
施亮;魏雅芹;罗文平;;双重冠连接全牙列氧化锆固定桥应用初探[J];广东牙病防治;2010年12期 |
12 |
徐雄均;卢惠冰;刁惠波;;牙本质瓷的不同厚度对氧化锆全瓷冠色彩的影响[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1年04期 |
13 |
张斌,陈吉华,李秦新;牙科用Ce-Y-Mg复合稳定氧化锆增韧陶瓷的基本性能[J];口腔医学纵横;2002年01期 |
14 |
赵克,巢永烈,杨争;牙科用氧化锆增韧纳米复相铝瓷粉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
15 |
何帅,陈吉华,沈丽娟,王辉,李潇;牙科氧化锆支架材料与三种临床常用瓷烧结性能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4年02期 |
16 |
高卫民;袁冬;高承志;温颖;张振庭;;氧化锆桩及核树脂材料对热铸压全瓷材料颜色的影响[J];北京口腔医学;2008年03期 |
17 |
黄伍旗;;氧化锆含量对氧化锆渗透陶瓷半透性的影响[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
18 |
孙蕾,张富强,靳喜海,高濂;烧结温度对牙科氧化锆陶瓷部分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19 |
刘一涵;张少锋;邵龙泉;伊元夫;邓斌;;In-Ceram与Cercon全瓷底层材料饰瓷后透射率的测定[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6年03期 |
20 |
谭建国;周永胜;;牙科陶瓷材料[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9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