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肢体长度平衡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是目前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恢复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段。由于髋关节长期病变的结果,74%~89%的患者在实施THR时需要纠正双下肢不等长。THR可以改变患侧肢体长度,但THR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肢体不等长不仅会降低患者的满意度,影响正常步态恢复及手术效果,加重人工关节磨损等。为了减少肢体不等长现象的发生,我们通过临床病例研究,初步探讨了全髋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差异的方法及意义。[方法]71例单侧初次THR病例,男39例,女32例;年龄30~86岁,平均(55.6±13.7)岁;31例左侧髋关节,40例右侧髋关节;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7例,创伤性关节炎17例,髋关节发育不良9例,原发性骨性关节炎6例,其他2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采用后外侧入路,人工关节假体采用Link公司非骨水泥型假体。通过术前临床及X线片测量评估患者肢体长度差异程度,采用模板测量预测假体型号大小及植入位置,确定股骨颈截骨平面及患肢所需延长的长度;参考术前计划中测量结果,术中通过测试假体试模、平衡软组织张力,比较标记间距离变化等多种手段综合评估,以获得术后双下肢长度均衡。[结果]术前肢体长度差异O~5 mm的患者比例占22.5%、差异5—10 mm的占45.1%、差异10—20mm的占29.6%、差异20 mm的占2.8%。通过THR平衡肢体长度差异,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O~5 mm的比例提高到57.7%,差异5~10 mm和10~20 mm的比例分别降为33.8%和8.5%,术后无肢体长度差异20 mm。[结论]全髋置换术中平衡肢体长度差异有重要意义。通过术前测量评估,术中采用有效方法评价肢体长度恢复情况,反复测量验证,是获得术后双下肢等长的有效途径。
|
|
|
|
1 |
程旗;何轩;张孝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不等长的处理[J];重庆医学;2008年19期 |
2 |
李贞梅;张卫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不等长的预防及处理[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52期 |
3 |
卢立军;张卫国;吕德成;李洪敬;;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肢体长度调定方法的前瞻性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年05期 |
4 |
赵晨;金礼斌;杨泉森;吴立东;;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与临床愈后关系的随访报告[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7年02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