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治疗在骨科慢性伤口治疗中的效果,促进本院骨科伤口治疗的进步,不断提高本院骨科伤口治疗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了2010年1月~2011年2月在本院骨科住院的存在慢性伤口(利用国际慢性伤口定义,选择符合定义的病人)的病人的资料,比较了采用多学科协作治疗与未采用多学科协作治疗病人慢性伤口治疗的疗效,评价指标有: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长短,伤口疼痛感觉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就伤口愈合情况,采用MDT组病人的伤口愈合时间少于采用非MDT组(P0.05);两种治疗模式下病人的疼痛感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非MDT治疗的病人的疼痛感觉比采用MDT组的强烈(P0.05);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长短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有利于促进骨科慢性伤口的愈合,减轻病人的疼痛程度,在慢性伤口的治疗上有着积极地作用。但是由于多学科协作治疗的开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促进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推广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
|
|
|
1 |
林关聪;陈媛;;喉风散与维生素AD混合浆治疗慢性伤口2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7年02期 |
2 |
宁宁;陈佳丽;陈忠兰;廖灯彬;李卡;;探讨慢性伤口治疗多学科合作模式中的团队建设[J];护士进修杂志;2010年15期 |
3 |
乔坤;龙颖;易治;;高压氧综合治疗糖尿病慢性伤口19例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09年09期 |
4 |
蒋琪霞;李晓华;胡素琴;彭青;周昕;;负压闭合技术在处理慢性伤口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12期 |
5 |
孙雨良;用于慢性伤口的抗微生物制剂(编译)[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1年05期 |
6 |
沈定树;伤口细菌感染的机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年03期 |
7 |
赵振拴,陈百成;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与皮肤创伤愈合[J];中国骨伤;2003年02期 |
8 |
王伟!450003,解震河!450003;表皮生长因子配伍胰岛素在糖尿病慢性伤口愈合中的应用[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2001年04期 |
9 |
李国仙,陈玉平;亚急性及慢性感染性伤口的观察及外科处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
10 |
;生长因子和伤口愈合(综合报道)[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4年01期 |
11 |
段红杰;生长因子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1997年04期 |
12 |
赖文,陈华德,郑少逸,高辉,熊兵,郑利志;纳米敷料对各种创面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03年05期 |
13 |
赵宏文;伤口处理过程中护士的作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年06期 |
14 |
安贺军,皮利忠,曹润武,曹东平,李洁;下肢慢性溃疡的国内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4年10期 |
15 |
余德泳,梅学文,张澄波;脱乙酰壳多糖粉治疗经久不愈伤口35例报告[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16 |
郭会梅,郎庆雪,张肖红,常霞;负压吸引术在慢性迁延性伤口中的疗效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17 |
刘凯,钱云良,范志宏;转化生长因子β与组织创伤修复综述[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9年05期 |
18 |
彭瑛;伤口的观察与评估[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年06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