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国足;;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J];科技信息;2009年18期 |
2 |
刘红姣;;“传统”与“创新”——对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异化现象的反思[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3 |
丁金花;班惠菊;张改娜;;谈新课程改革下学生主体地位的生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9期 |
4 |
刘红姣;;对新课程教学中异化现象的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
5 |
何玉凤;;透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异化现象[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2期 |
6 |
李辉;;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心中有“度”[J];吉林教育;2006年06期 |
7 |
袁志芬;;新课程背景下低效教学现象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年06期 |
8 |
邓振宇;任国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作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年04期 |
9 |
吴志晓;;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中角色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J];文教资料;2009年22期 |
10 |
黄白;;运用启发式教学新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09期 |
11 |
吴伟昌;;新课程评课的问题及对策(上)[J];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02期 |
12 |
孟芳;;试论德国“柏林教学论模式”对我国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10期 |
13 |
刘妍;;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2期 |
14 |
李翠华;;浅析新课程课堂教学“活”而不“实”现象[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06期 |
15 |
张良朋;;教师专业化发展须完成的三个“走向”[J];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06期 |
16 |
鲍成中;;让新话语转化为课堂教学力[J];学校管理;2011年04期 |
17 |
马延华;;课堂教学与教育主题资源网站[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6期 |
18 |
高普梅;杨世昌;;论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
19 |
陈丽;;课堂常规要有民主精神[J];上海教育;2006年09期 |
20 |
虞哲中;;课堂内涵与内涵课堂[J];浙江教育科学;2007年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