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三维球体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和求解过程。在边长分别为球半径15,20和25倍的刚性立方体盒内,随机生成单一球体堆积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离散单元法动态模拟该模型自重作用下的堆积过程。追踪了单个颗粒堆积运动轨迹,以研究颗粒的重排,并分析了堆积密度和配位数分布这两个反映堆积结构的重要参数。分别为0.0667,0.05和0.04(r,a分别为球半径和容器边长)下的初始堆积密度分别为0.4850,0.5007和0.5123,离散单元法计算后的最终密度分别为0.4924,0.5169和0.5274。线性外推得到零边界影响的初始和最终堆积密度分别为0.5524和0.5817,结构趋于致密、均匀。该方法为模拟多相颗粒体(如沥青混合料、混凝土拌合料等)的堆积规律、级配及几何形态奠定了基础。
|
|
|
|
1 |
Michael Schmidt;Carsten Geisenhanslke;陈旭峰;;高性能和自密实混凝土中细颗粒的最佳组成[J];商品混凝土;2005年04期 |
2 |
肖忠明;任丽云;郭俊萍;程伟;席劲松;何力;李文武;宋立春;;提高水泥中的粗颗粒含量对水泥颗粒堆积密度的影响[J];水泥;2009年12期 |
3 |
朱宝林;黄新;郭晔;马保国;朱洪波;;连续粒径水泥颗粒在浆体中的堆积密度[J];建筑材料学报;2006年04期 |
4 |
唐天宗;黄新;张存涛;;砂在砂浆中的堆积密度的计算方法[J];商品混凝土;2007年02期 |
5 |
刘美良;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4年01期 |
6 |
郭晔,朱宝林,黄新,马保国,朱洪波;浆体中连续粒径粉体的堆积密度计算方法[J];混凝土;2005年06期 |
7 |
郭晔;朱宝林;黄新;马保国;朱洪波;;浆体中连续粒径粉体的堆积密度计算方法[J];混凝土;2006年02期 |
8 |
张大康;;高细混合材料对水泥复合体系粒度分布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4期 |
9 |
黄新;朱宝林;郭晔;马保国;;连续粒径粉体在浆体中的堆积密度[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
10 |
董庆年;粉粒体的堆积密度[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1986年01期 |
11 |
张红珠;砂子的含水量与堆积密度的相互关系及应用[J];山西建筑;2004年17期 |
12 |
乔龄山;;关于水泥颗粒分布及其作用的部分研究成果介绍(续)[J];水泥;2007年10期 |
13 |
黄建浩;徐强;柳继平;;漏斗焦渣混凝土泵送施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3期 |
14 |
黄新,袁润章,龙世宗,马保国;水泥粒径分布对水泥石孔结构与强度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4年07期 |
15 |
乔龄山;;水泥堆积密度理论计算方法介绍[J];水泥;2007年07期 |
16 |
顾馨允;路新瀛;;PFC3D模拟颗粒堆积体的孔隙连通性初步研究[J];混凝土;2009年05期 |
17 |
金伟良,方韬;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性能的离散单元法模拟[J];工程力学;2005年04期 |
18 |
蒋红英;鲁进步;苗天德;;三维颗粒堆中力传递实验与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19 |
邹伟;尹健;李益进;;水泥复合胶凝材料体系密实模型研究[J];混凝土;2010年10期 |
20 |
战洪艳,杨松森,杨华东,赵铁军;粉煤灰陶粒[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