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重组自交系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分蘖角的QTL检测
【摘要】: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作为禾本科的模式作物,对其进行分子水平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内外众多学者利用SSR、RFLP等标记对多种作图群体构建了大量的水稻分子遗传图谱。这些图谱的构建为水稻重要性状基因定位、基因克隆及分子育种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利用株型差异显著的特大粒粳稻品系TD70和籼稻小粒品种Kasalath为亲本配制组合,以单粒传方法构建含240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选用均匀分布于整个水稻基因组的838对SSR引物进行亲本多态性筛选,共检测到302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频率为36.04%。选择带型清晰且在基因组中分布较均匀的标记构建了一个含141个SSR标记座位的水稻分子连锁图谱,总图距约1832.47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13cM,图距范围为0.43cM~36.11cM,符合QTL作图的基本要求。本实验群体中父母本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3%和47%,群体结构平衡性好。SSR标记中存在显著(P0.05)偏分离的标记占总标记的51.8%,大多偏向于父本。除第1、第8染色体个别标记位置不同外,其它染色体上标记顺序和位置与已公布的日本晴序列基本一致。分蘖角度是水稻重要的株型性状,也是构成水稻理想株型和高产的重要农艺性状。以该群体为材料,对分蘖角度进行了QTL检测,共检测到控制分蘖角度的3个QTL位点,分别是qTA8、qTA9和qTA11,贡献率分别为4.10%、26.08%和4.35%。其中qTA9包含控制水稻分蘖角度基因TAC1,qTA9的加性等位基因来源于Kasalath,能够增大植株的分蘖角度。qTA8和qTA11是否为新的QTL位点,有待进一步验证。该图谱的构建为研究籼粳杂交后代各种性状的遗传规律及QTL定位打下了基础。
|
|
|
|
1 |
王瑞霞;张秀英;吴科;钱兆国;闫长生;游光霞;肖世和;;多个环境下小麦千粒重QTL定位的稳定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2年01期 |
2 |
卫宪云;李斯深;蒋方山;郭营;李瑞军;;小麦早衰及其相关生理性状的QTL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7年03期 |
3 |
姚金波;陈伟;张永山;郭香墨;褚丽;刘海菊;;利用重组自交系定位棉花第22染色体短臂的纤维品质性状的QTL[J];棉花学报;2013年01期 |
4 |
邵高能;唐绍清;焦桂爱;罗炬;唐傲;胡培松;;稻米蒸煮品质性状的QTL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09年01期 |
5 |
王士磊;高树仁;王振华;郎淑平;王敬红;;玉米重组自交系苗期耐盐相关性状QTL的初步定位[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5期 |
6 |
刘晓;巩迎军;董彦君;林冬枝;;一个水稻苗期耐冷性的主效QTL精细定位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22期 |
7 |
赵新华,张小村,李斯深,李立会,范玉顶,李瑞军;小麦抗旱相关生理性状的QTL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4期 |
8 |
吴长明,孙传清,付秀林,张强,王象坤,李自超,金京花;稻米胶稠度、碱消值与籼粳分化度的QTL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3年01期 |
9 |
常立国;何坤辉;崔婷婷;薛吉全;刘建超;;玉米出籽率的QTL定位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7年04期 |
10 |
闫海波;王艳;赵琳;韩英鹏;李文滨;王桂玲;;大豆蛋白和油分含量的QTL分析[J];大豆科学;2016年02期 |
11 |
尹成;李平波;高冠军;张庆路;罗利军;何予卿;;水稻柱头外露率QTL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14年01期 |
12 |
曲延英;穆平;李雪琴;田玉秀;文峰;张洪亮;李自超;;水、旱栽培条件下水稻叶片水势与抗旱性的相关分析及其QTL定位[J];作物学报;2008年02期 |
13 |
于拴仓,王永健,郑晓鹰;大白菜部分形态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J];遗传学报;2003年12期 |
14 |
周利华;郭源梅;段艳宇;张志燕;杨凯旋;麻骏武;;在白色杜洛克×二花脸资源家系中定位影响猪肉滴水损失的QTL[J];中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