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GL15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摘要】:正为探明大豆GmAGL15基因的表达调控规律,应用电子克隆技术从大豆基因组中克隆了GmAGL15 1000bp的启动子序列,用PLACE在线启动子预测工具分析表明:该序列含有启
|
|
|
|
1 |
史京花;吕慧能;Daina Simmonds;盖钧镒;喻德跃;;大豆体细胞胚系培养及其微卫星DNA稳定性研究(简报)[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6年01期 |
2 |
赵艳;史岩玲;钱丹丹;张庆林;闫帆;王庆钰;张艳;李景文;;大豆脂肪氧化酶-3基因(Lox3)启动子的克隆及其瞬时表达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0年09期 |
3 |
;31个大豆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J];科学通报;2011年07期 |
4 |
王萍,郭永来,王罡,季静,余云舟,李昌,金宁一;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口蹄疫结构蛋白全长基因P1导入大豆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5年05期 |
5 |
汲逢源;王戈亮;许亦农;;抗氧化剂对农杆菌介导的大豆下胚轴GUS基因瞬时表达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6年02期 |
6 |
孙艳香;王丹;白艳玲;王宁宁;王勇;;大豆GmNHX1在百脉根中的过表达研究:体内Na~+含量的降低是耐盐性提高的基础[J];科学通报;2006年08期 |
7 |
刘圣君;黄健秋;卫志明;;影响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的因素[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7年05期 |
8 |
米东;逯慧;严琛;李建粤;;大豆11S球蛋白基因Gy1启动子克隆及序列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9 |
田苗苗;刘艳菊;李敏;周延清;姚换灵;邢延豪;;大豆fad基因反义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烟草研究[J];广西植物;2011年01期 |
10 |
;31个大豆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J];科学观察;2011年01期 |
11 |
陈晓军;叶春江;吕慧颖;徐民新;李葳;张利明;王超;罗淑萍;朱保葛;;GmHSFA1基因克隆及其过量表达提高转基因大豆的耐热性[J];遗传;2006年11期 |
12 |
马锦花;张清哲;陈新建;傅永福;;大豆GmCOL8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年01期 |
13 |
刘峰,陈受宜,庄炳昌;大豆基因组F连锁群较高密度图谱的构建和基因定位[J];自然科学进展;2000年11期 |
14 |
战勇;刘胜利;张恒斌;;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主要方法与技术及在大豆上的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S1期 |
15 |
王振江;;rDNA大豆植株首次宣布培育成功[J];生物技术通报;1985年01期 |
16 |
刘峰,陈受宜;大豆的基因组研究[J];生物工程进展;2000年05期 |
17 |
;科技期刊亮点[J];科技导报;2010年08期 |
18 |
宋柬;马会勤;郝佳;任发政;陈尚武;;大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在大肠杆菌中的重组表达及活性鉴定[J];食品科学;2006年07期 |
19 |
章润田;;提高大豆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新技术[J];今日科技;1987年01期 |
20 |
刘峰,陈受宜;大豆基因组中的微卫星标记[J];大豆科学;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