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的研究
【摘要】:中医药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在回归自然思潮影响下,中医药以其药物天然、疗效独特为世人瞩目。中药大多数并不是单味入药,更多情况下利用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加疗效,或利用药物之间制约关系以减轻毒性。中药复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由数种单味药配伍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多成分组成的一个富含层次和结构的有机整体,是典型的包含种类众多、含量变化悬殊的化合物的复杂体系。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病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医药治疗体系的精髓。本文就中药复方阐述一些笔者的观点。
|
|
|
|
1 |
王阶,荆鲁;用中医理论指导中药及复方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年09期 |
2 |
李忠红;倪坤仪;;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6年01期 |
3 |
罗国安;梁琼麟;刘清飞;张荣利;杨辉华;李雪;王义明;贾伟;张卫东;张川;李贻奎;;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中药复方配伍和作用机理研究的整体方法论[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年01期 |
4 |
黄显章;赵清超;袁林;;中药有效部位(群)研究在中药及复方研究中的优势与展望[J];江苏中医药;2010年05期 |
5 |
王洪飞,高学敏,张学中,胡素敏;DED技术用于中药复方的全方药物筛选及优化的方案设计[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6 |
黄力强;;中药复方新药研究的探讨[J];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2001年03期 |
7 |
陈恺;王伯章;;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现状[J];江西中医药;2007年04期 |
8 |
罗国安,王义明;中药复方有效部分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初探[J];中成药;1997年08期 |
9 |
张秋菊;;几种中药复方对动物体内外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年10期 |
10 |
刘建利;;中药复方疗效的物质基础及其化学成分研究方法[J];中成药;1992年10期 |
11 |
武孔云,梁光义,靳凤云,陈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及方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年06期 |
12 |
程玉芳,肖桂云,高志华,王惠文,赵美林;中药复方III提高大鼠耐缺氧作用的剂量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4年06期 |
13 |
刘建勋;李欣志;;中药新药有效性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方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年04期 |
14 |
孙太振;;中药对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06年19期 |
15 |
张琦;张大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7年02期 |
16 |
郭娟;陈长勋;杜军;;醛固酮对心室重构的影响及中药干预[J];中草药;2007年01期 |
17 |
安红梅;胡兵;史云峰;许丽雯;史秀峰;陈方敏;顾耘;潘露茜;王志;;补肾阴对胚胎干细胞活动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年06期 |
18 |
;中药复方冠心Ⅱ的群体药物动力学研究(英文)[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7年10期 |
19 |
曹露晔;谢黛;杜敏;;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及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08年04期 |
20 |
;我国首次用现代方法阐明中药复方治疗机理[J];中成药;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