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发生规律的演变与育秧方式变化的关系
【摘要】:正 水稻恶苗病,历来认为是水稻中后期的病害,但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旱育秧的推广、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在我市普遍而严重,尤其是发生时间,提前为秧苗的三叶期开始,直至抽穗后,正个发病时期长达百余天之久,发生程度,一般秧田病株率50%左右,有的田块甚至达70%,导致秧田耕翻;大田期,病情继续发展,分蘖圆秆期病支率一般3%左右,孕穗破口期一般5%以上,严重的可达10—30%。总之,恶苗病已成为我市水稻生产中主要病害。造成恶苗病发生规律的演变及严重程度的加剧,其主要是水稻育秧形式的变化。80年代前,常规单季稻育秧,一般药剂浸种二、三天后,即播种于大田、秧田尚余恶苗病发生,移栽后,分蘖长粗和孕穗被口期病支陆续出现,此系系统侵染的病支,其发病程度,相对为低。
|
|
|
|
1 |
吴玲娟;熊爱军;姚勇;刘方义;;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4期 |
2 |
万金贵,詹兴高;水稻恶苗病田间分布型及取样技术的研究[J];江西植保;1982年04期 |
3 |
产祝龙,丁克坚,檀根甲,朱圣杰,陈琪,苏贤岩,马珂,王爱娥;水稻恶苗病发生规律的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4 |
徐存才;潘金生;魏开军;;水稻恶苗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1993年09期 |
5 |
江鸿辉,付国民,王东波;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
6 |
史书仁;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J];新农业;1980年01期 |
7 |
郭卜;药剂防治水稻恶苗病[J];新农业;1992年04期 |
8 |
李长林;水稻恶苗病的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1995年04期 |
9 |
陈保珠,刘仕,王文斌;水稻恶苗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1998年02期 |
10 |
周建传,黄开忠,赵加生,吴秀玲,唐广洲,黄勇;水稻恶苗病发生的原因与防治对策[J];作物杂志;1999年04期 |
11 |
田;水稻恶苗病的防治[J];福建农业科技;1987年01期 |
12 |
秦大宗;水稻恶苗病及其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1999年04期 |
13 |
王益新,吴泽杨,许改兰;水稻恶苗病防治技术关键[J];上海农业科技;2003年04期 |
14 |
李善英;水稻恶苗病综合防治措施[J];安徽农业;1998年03期 |
15 |
乔宇昌,杜新喜,李文芯;水稻恶苗病 防治在浸种[J];农家参谋;2003年04期 |
16 |
华菊玲,李湘民,罗任华;拮抗细菌B-77的种类鉴定及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J];江西农业学报;2004年03期 |
17 |
何来旺,刘煦,唐金姣;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5年05期 |
18 |
;龙岩地区近年来水稻恶苗病情况调查[J];福建农业科技;1972年06期 |
19 |
赵瑶英;;溴硝醇防治水稻恶苗病的试验观察[J];北方水稻;1992年01期 |
20 |
杨爱国,张银贵,黄玉富,李莲,吴扣兰;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