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陆长婴季明东李沛元徐润成陈茂林  
【摘要】:正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和小麦纹枯病(Rhizoctonia cerealis)是危害小麦最严重的病害,防治上当前主要以多菌灵(苯并咪唑类)和三唑酮(三唑类)为主。内吸杀菌剂由于有较强的专化性,只对病原菌的特殊生理机能起特异性的阻碍,只要单基因或寡基因发生突变,就很容易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病原菌,最后形成抗药性群体,目前已有不少病原菌对两者产生抗药性的报道。杀菌剂的合理混配可以发挥复配剂多位点、多途径作用的特点,延缓抗药性的发展,扩大抗菌谱,并且减少用药量,实现对多种病害长期有效控制的目的。据此我们研制了多菌灵十三唑酮复配剂,为了明确其是否具有增效作用及增效机理,特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金凤;闫晓静;杨代斌;袁会珠;;环丙唑醇替代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比较[J];作物杂志;2011年04期
2 本刊编辑部;;混合杀菌剂使用技术[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18期
3 本刊编辑部;;混合杀菌剂使用技术[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19期
4 本刊编辑部;;混合杀菌剂使用技术[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20期
5 陆燕;徐永昌;钱彪;;四氟醚唑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好[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13期
6 何其光;邬国良;郑服丛;;橡胶树根病化学防治试验初报[J];中国热带农业;2011年04期
7 杨意伯;谭志琼;郑服丛;张荣意;;橡胶树白粉病杀菌剂生物测定接种方法研究[J];植物保护;2011年02期
8 李省印;麦晓丽;张会梅;张勇;杜军志;张显;常宗堂;;甜瓜几种主要病害的杀菌剂防治效果比较研究[J];北方园艺;2011年12期
9 孟红菊;赵兰枝;高林霞;;侯马市春季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年13期
10 殷向东;;农作物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推介[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13期
11 崔晓琦;侯军;林晓民;李冬琳;;杨树壳梭孢溃疡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中国森林病虫;2011年05期
12 张晶;曹远银;程艳辉;宋晶晶;;小麦白粉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及其防效的初步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13 李厚品;王紫贤;吕磊;申流柱;吴俊;吴希;;黔西北山区特色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J];农技服务;2011年06期
14 易靖;郑燊;罗晓敏;;稻—麦水旱轮作田小麦免(少)耕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1年08期
15 沈国顺;;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家参谋;2011年06期
16 张自成;;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0期
17 郑洪波;贾玉;郑翠梅;张茹萍;贾春燕;张广民;;烟草弯孢炭疽病的药剂筛选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18 王善礼;;涡阳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4期
19 王今;;洛麦23小麦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1年06期
20 戎奎;王建东;;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长婴;季明东;李沛元;徐润成;陈茂林;;多菌灵和三唑酮混配对小麦病害的协同杀菌作用[A];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陶树兴;王婷婷;梁健;吴胜举;董婷;李玉;;超声和溶菌酶对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协同杀菌作用[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许永久;;杂交稻喷施三唑酮的增产效应[A];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4 吴石平;陆德清;刘世怡;燕嗣皇;;三唑酮对豌豆根际木霉定殖和尖孢镰刀菌厚垣孢子萌发的影响[A];中国植病学会西南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马严明;周明国;;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监测[A];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6 夏烨;周益林;段霞瑜;刘学敏;;2002年部分麦区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监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培志;吴军;张培敏;冯旭文;蒋银土;;三唑类铜、锌配合物单晶结构及性质研究[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黄明范;陆春显;杨艳丽;;几种药剂防治小麦病害药效试验[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上)[C];2007年
9 杨仁斌;高海英;龚道新;;三唑酮在土壤中的降解及环境因子的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夏烨;周益林;段霞瑜;刘学敏;;2002年部分麦区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监测及苯氧菌酯敏感基线的建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海霞;三唑酮及其盐的合成、结构、热分解机理、非等温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及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2 奚瑾磊;维甲酸代谢调节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及RALDHs和CYP26s神经分化表达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方敏彦;稻瘟菌对三唑类杀菌剂丙环唑敏感性检测及农杆菌介导的稻瘟菌转化—致病缺陷突变体筛选[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4 刘瑞志;褐藻寡糖促进植物生长与抗逆效应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夏晓明;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对戊唑醇的抗性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6 刘少颖;三唑酮对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和内分泌—生殖毒性[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美芹;壳聚糖抑制番茄叶霉病菌的活性与诱导抗性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侯士聪;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安文;三唑酮在土壤中的吸附迁移及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2 母应锋;敌敌畏、三唑酮的电化学分析及水中十一种农药的固相萃取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3 马严明;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抗药性监测技术标准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4 牛红红;三唑酮及代谢物在甘蓝、土壤中的残留及有机质对其降解影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5 于丽;三唑酮MIPs制备及其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6 王险;三唑酮原药中主要杂质的合成及定性、定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朱志成;对三唑酮不同敏感性小麦白粉菌菌株的RAPD分子检测[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8 刘毅华;三唑酮的水环境化学行为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9 高海英;三唑酮在土壤环境中的吸附和降解行为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10 罗燕;三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微生物活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圆;三唑酮喷施浓度过大对蚕豆有药害[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0年
2 方圆;三唑酮控制小麦锈病效果好[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3 水清;三唑酮防治小麦全蚀病有一定效果[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4 水清;喷施三唑酮不一定致水稻抽穗困难[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5 刘刚;10家企业获得三唑酮原药产品登记[N];农资导报;2007年
6 方圆;江宁一农户大棚蒜急速发病[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7 方圆 水清;小麦白粉病可用三唑酮、烯唑醇防治[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8 水清;水稻抽穗前不宜喷施三唑酮[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9 记者 吴志远、实习生谢先哲、阳玉明;15种杀菌剂被指不合格[N];湖北日报;2006年
10 武予清;麦播警惕辛硫磷三唑酮“一拌无芽”[N];农民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