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道德生活中的传统话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

陈泽环  
【摘要】:在人类生活中,道德生活最具国家性和民族性,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要特别关注道德生活和伦理传统的联系。中华民族具有"特重道德及其教育"的传统,形成了一种丰富完整、深入浅出的道德话语系统。但在当代社会中,传统道德话语却严重缺失。因此,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重拾传统道德话语的一项关键措施,道德建设应该注重把儒家人生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并积极吸取西方科学精神和自由个性的积极因素,拓展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合理要素,以形成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微观个人道德和心理结构,并由此开创我国文化和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霞;邓名瑛;;论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双重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鲁芳;;对我国当前道德生活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3 高兆明;也论道德与幸福——兼与程秀波商榷[J];中州学刊;1993年01期
4 王南湜;论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三个维度[J];江海学刊;1997年03期
5 弥沙;武卉昕;;社会转型时期既“好”又“善”的生活如何可能[J];学术交流;2008年06期
6 邓名瑛;;曹魏时期君民关系领域的道德生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陈楚佳;论道德法则[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8 陈升;;楹联中的道德与道德文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刘新华;;从“品德”到“道德”:中国传统道德现代化的路向[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杨芳;;西方经济与道德“二律背反”论的批判性反思[J];理论界;2011年02期
11 檀传杰;;社会道德担当:道德研究中的一个新问题[J];学术界;2008年02期
12 李建华;覃青必;;道德必然对个体意味着什么[J];哲学动态;2008年04期
13 高恒天;赵金国;;秦汉时代鲜卑族的道德生活及影响[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4 刘志山;胡跃娜;;和谐社会公民道德生活探讨[J];伦理学研究;2010年02期
15 周树智;;中国人的当代道德生活之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6 陈楚佳;;两类不同性质的善恶是非[J];哲学动态;1987年05期
17 赵全洲;金荣华;;正确认识我国道德生活的新变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8 高恒天;;秦汉时代西域诸民族道德生活[J];伦理学研究;2009年03期
19 彭定光;;论清代士人的道德生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0 李大华;新时期道德生活中理欲、义利的确当性[J];开放时代;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泽环;;道德生活中的传统话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陈泽环;;《大学》和《政治自由主义》之间[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陈泽环;;传承还是断裂——试论道德建设的文化根基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陈桂勤;;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5 陈桂蓉;;前言[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6 李彬;;潜规则下的道德生活解析[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陆通;;透视麦金太尔的德性伦理——从《追寻美德》谈起[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肖群忠;;“生活伦理”论[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郭厚全;;孝文化是家庭和谐的思想基础[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王殿卿;;“孝”与当代“孝育”[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宇;儒家美德与当代社会[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张继军;先秦道德变迁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3 马如俊;论杜威的自然主义伦理学[D];复旦大学;2006年
4 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薛晓阳;希望与命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戴景平;善恶的人性尺度和社会尺度[D];吉林大学;2007年
7 覃青必;论道德自由[D];中南大学;2008年
8 倪素香;善恶论[D];武汉大学;1998年
9 张夫伟;迷失与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祎赟;西方德性伦理传统批判[D];中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洁;当代中国道德领域知行分裂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芳;黑龙潭村落共同体伦理生活的观察与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鹤玲;道德生活中的感性和理性[D];扬州大学;2003年
4 范晓光;道德话语的当代建构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喻文德;论天性与德性的整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郭雁南;道德底限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莉;从知行分离看道德教育的缺失[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胡剑云;关于德育逻辑起点的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立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道德的变迁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宋震;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与重建[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俊人;走在道德生活世界的前沿[N];光明日报;2004年
2 王海昌;救助的道德考量[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蒋德海;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孝[N];解放日报;2006年
4 宋希仁;怎样认识道德的“应当”[N];光明日报;2000年
5 张立文;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N];光明日报;2004年
6 中央党校 王杰;传统文化与主体价值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龚天平;伦理学的人性基础[N];光明日报;2004年
8 龚天平;伦理学的人性基础[N];光明日报;2004年
9 李兰芬;道德话语权问题及对策[N];苏州日报;2008年
10 樊浩;高技术的伦理—道德悖论及其文化战略[N];光明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