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鉴定
【摘要】:正 常规育种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根据育种目标进行生物学性状和农艺性状的鉴定,如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虫、耐除草剂、抗逆境胁迫等。植物遗传转化的重要环节是对转基因植物的确证,主要包括外源基因的整合状况、基因表达和遗传特征的鉴定等。植物分子育种需要对其后代进行目标性状的生物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般而言,由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和研究成本也较高,因此,应先进行
|
|
|
|
1 |
;国外科技简讯[J];生命世界;1987年05期 |
2 |
张延明,徐香玲,李集临;麦类作物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要点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
3 |
荣红颖;张晓东;郭新梅;;植物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及在基因工程育种中的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07年S1期 |
4 |
彭洪雨;于丽杰;;植物转基因的整合特性及遗传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
5 |
刘克明;;玉米线粒体DNA重复缺失的发生以及玉米雄性不育c组胞质的多态性[J];河北农业科学;1989年02期 |
6 |
杨松杰;张富春;刘世贵;;盐渍化土壤改良利用新方法——植物耐盐基因的遗传转化[J];世界林业研究;2006年01期 |
7 |
姚景侠,李浩兵,钟少斌,吴鹤鸣;小麦与玉米杂交及单倍体的产生[J];植物学通报;1995年03期 |
8 |
谢小保,杨苏声;光敏生物素标记总DNA探针对大豆根瘤菌的检测[J];微生物学杂志;2003年05期 |
9 |
李喜焕,王省芬,穆国俊;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
10 |
宣朴,翟世洪;植物育种中的RFLP技术[J];西南农业学报;1994年02期 |
11 |
何敬琨,黄志刚;基因工程与作物分子育种(上)[J];新疆农垦科技;1997年05期 |
12 |
王金祥;杂交与辐射相结合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0年S4期 |
13 |
翁益群,刘大钧;麦类作物RFLP研究进展(下)[J];世界农业;1993年12期 |
14 |
矢野博,董起;用DNA指纹图谱法识别作物的品种与品系[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4年05期 |
15 |
张辉,贾继增;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黑麦染色质[J];中国农业科学;1996年02期 |
16 |
史娟,刘旭;染色体原位杂交的发展及其应用[J];中国种业;1999年01期 |
17 |
米福贵;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J];草原与草坪;2000年02期 |
18 |
魏民;;分子标记于种性鉴别上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19 |
柯普;马铃薯与甘薯能杂交成功吗?[J];山西农业;1997年01期 |
20 |
韦革宏,朱铭莪;分子生物学新方法在根瘤菌分类中的应用[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