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谢贤群;青藏高原夏季地表面反射率的分布特征[J];科学通报;1983年23期 |
2 |
季国良,江灏,柳艳香;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水汽分布特征[J];干旱区地理;1989年01期 |
3 |
沈永平,刘光秀,施雅风,张平中;青藏高原新仙女木事件的气候与环境[J];冰川冻土;1996年03期 |
4 |
边巴次仁,陈万隆,周锁铨,王革丽;夏季青藏高原雪盖对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5 |
冯松,汤懋苍,王冬梅;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J];科学通报;1998年06期 |
6 |
黄一民;章新平;;青藏高原四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
7 |
;盛夏青藏高原低槽的若干统计[J];气象科技;1973年S2期 |
8 |
汪之义;;雅安“天漏”的形成及其预报[J];气象科技;1977年S1期 |
9 |
章基嘉,彭永清
,王鼎良
,钱维宏;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内纬向涡旋的形成及其数值模拟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
10 |
杨喜峰,蒋尚城;青藏高原OLR场的季节变化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1995年04期 |
11 |
!巩远发,段廷扬,陈隆勋,李维亮,荻野,谷成德,佐藤威;《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计划》青藏高原观测研究概况[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12 |
刘晓东,张敏锋,惠晓英,康兴成;青藏高原当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响应[J];地理科学;1998年02期 |
13 |
除多;青藏高原大气臭氧研究[J];气象;2001年04期 |
14 |
苏君毅;邱洁;过仲阳;戴晓燕;;基于贝叶斯方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移动方向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15 |
季劲钧;黄玫;;青藏高原地表能量通量的估计[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12期 |
16 |
梁宏;刘晶淼;章建成;毕研盟;王开存;;青藏高原大气总水汽量的反演研究[J];高原气象;2006年06期 |
17 |
何金海;祁莉;韦晋;池艳珍;;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的再认识[J];大气科学;2007年06期 |
18 |
李生辰;李栋梁;赵平;张国庆;;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雨季水汽输送特征[J];气象学报;2009年04期 |
19 |
孙照渤,李云康,章基嘉;夏半年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30—60天振荡的分布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
20 |
段廷扬,马兰香,卢建壮;青藏高原500hPa高压的统计特征[J];高原气象;1992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