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Tubulin-α-1C抗体:血管炎的新型标记物
【摘要】:研究目的 :血管炎是一组以血管的炎症与破坏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诊断方法,使得临床上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极为困难。Tubulin是细胞的一种骨架蛋白,对维持细胞形态、物质运输和胞器定位等起关键作用。目前对抗tubulin抗体主要集中在神经精神疾病、感染和肿瘤中,在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甚少。材料与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44例BD和179例SLE,38例pSS,165例健康对照来自我院健康查体者。用ELISA方法检测各疾病对照血清中抗tubulin-α-1C抗体的水平。用标准的实验方法检测患者血WBC,IgM,IgG,RF,ANA,抗ds-DNA、Sm、SSA、SSB抗体,并且进行了BVAS、SLEDAI评分。结果:BD、SLE抗tubulin-α-1C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HC(72.80±37.5 vs 35.13±17.67,t=6.114,p 0.001;50.54±27.7vs35.13±17.67,t=3.095,p=0.003)。BD与抗tubulin-α-1C抗体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抗tubulin-α-1C抗体阳性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10(38.5%)vs2(11.2%),p=0.046)以及皮肤结节红斑(9(34.6%)vs1(5.6%),p=0.03)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抗tubulin-α-1C抗体阴性组。进一步比较抗tubulin-α-1C抗体和经典的血管炎抗体AECA对于BD的诊断价值发现抗tubulin-α-1C抗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9.1%和96.6%,均显著高于AECA。进一步扩大SLE例数,并与pSS和HC作比较,发现抗tubulin-α-1C抗体在SLE中显著升高(86.80±46.03 versus 57.09±23.36, p=0.002; 86.80±40.03 versus 40.16±23.66, p0.001)。升高的抗tubulin-α-1C抗体与SLEDAI、抗Sm抗体滴度正相关,与抗ds-DNA抗体滴度负相关。抗tubulin-α-1C抗体与SLE皮肤、粘膜血管炎表现相关。结论 :在BD和SLE中,抗tubulin-α-1C抗体显著升高,并且其水平与疾病活动度、血管炎表现等有关,提示抗tubulin-α-1C抗体可能参与血管炎的致病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