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培养上清对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对树突状细胞(DC)分化发育的影响。方法在诱导小鼠骨髓来源DC发育过程中,加入肿瘤细胞培养上清,观察DC生成情况,并与正常培养条件下的DC比较共刺激分子、Ⅱ类分子、黏附分子的表达、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以及抗原提呈功能水平。ELISA法检测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结果正常培养的小鼠DC在第5天出现毛刺状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此类细胞数量增多,至第8天,悬浮细胞均为形态一致的毛刺状细胞并聚集成簇;在肿瘤细胞上清培养的DC中,B16细胞上清对DC的分化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毛刺状细胞和聚集体的数量明显减少;但3LL细胞的上清对DC的数量有轻度的抑制作用。正常培养的小鼠DC在第12天既能表达中等程度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黏附分子CD54,高表达MHC-Ⅱ类分子Ia-K~b;而经肿瘤上清培养的DC表达CD80,CD86,CD54的水平显著降低,此外B16细胞上清还能够抑制DC表达CD40分子、MHC-Ⅱ分子,3LL肿瘤细胞上清对CD40分子、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没有显著影响;提示3LL,B16细胞可能抑制小鼠DC的共刺激功能和黏附功能。利用小鼠对OVA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杂交瘤,检测了B16,3LL细胞上清培养的DC的抗原提呈能力,结果显示,经OVA_(257-264)或OVA冲击的常规培养的成熟DC能够分别刺激对OVA_(257-264)特异的MHC-Ⅰ限制性的T杂交瘤细胞-RF33.70或OVA特异的MHC-Ⅱ限制性的T杂交瘤细胞-MF2.2D9分泌高水平的IL-2,分别为1 492±1.68 pg/ml和237±23 pg/ml;而经这2种肿瘤上清培养的DC刺激RF33.70和MF2.2D9分泌的IL-2水平明显降低,B16上清处理组DC刺激RF33.70分泌IL-2水平为792±1.34 pg/ml,MF2.2D9为145±18 pg/ml;3LL上清处理组DC刺激RF33.70分泌IL-2水平为172±71pg/ml,MF2.2D9为123±13 pg/ml (p0.05);从而提示3LL和B16细胞能够分泌某种因子抑制DC的抗原提呈功能。正常成熟DC能够对同种T细胞具有很强的刺激增殖作用,用B16细胞上清培养的小鼠DC的这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功能明显降低(p0.05),但3LL细胞分泌上清对小鼠DC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没有影响,此结果与B16和3LL细胞上清对DC表达MHC-Ⅱ分子的不同影响一致。在体内,DC经抗原刺激后,能够通过分泌IL-12,促进Th0细胞分化为Th1细胞,从而诱导Th1型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利用OVA抗原体外冲击DC后,检测了DC分泌IL-12的水平,结果表明,常规培养的小鼠DC,能够分泌相当水平的IL-12(200±1.9pg/ml),而经B16和3LL细胞上清培养的小鼠DC分泌IL-12的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为140±1.5pg/ml和150±1.3pg/ml(P0.05)。B16,3LL细胞中表达相当水平的IL-10分别为345±31pg/ml和263±25pg/ml,间接提示B16,3LL细胞通过分泌IL-10抑制的抗原提呈功能。结论在肿瘤组织的微环境中存在免疫抑制性因子,对DC分化发育和抗原提呈功能起负性调节作用。
|
|
|
|
1 |
陈莉,楼国良;树突状细胞与髓性白血病的免疫治疗[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0年01期 |
2 |
陈莉,楼国良;树突状细胞与髓性白血病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0年04期 |
3 |
刘美娜;树突状细胞与妇科肿瘤生物治疗[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2年06期 |
4 |
王轶慧,王锡山;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治疗进展[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5年03期 |
5 |
张坤,高朋芬;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J];免疫学杂志;2002年S1期 |
6 |
杜桂清;孙光;郭连英;沈洁;施广霞;钱振超;;榄香烯复合瘤苗冲激的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研究[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5年04期 |
7 |
刘思纯,袁世珍;原位树突状细胞和结直肠癌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广东医学;1995年11期 |
8 |
毕迎春;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3年S1期 |
9 |
余佩武;赵永亮;;树突状细胞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10 |
张韬;树突状细胞与脑胶质瘤[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1年04期 |
11 |
曹翊婕;王晶;吕高辉;;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肿瘤研究现状[J];黑龙江医学;2006年09期 |
12 |
王薇;李萍萍;;中药影响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7年08期 |
13 |
张建芳,于文彬,徐修礼,刘宝瑞,苏明权,马越云,丁振若;树突状细胞与超抗原联合诱导抗肿瘤免疫的研究[J];肿瘤;2002年05期 |
14 |
王志勇;树突状细胞及其肿瘤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3年06期 |
15 |
冯勤梅;吴霞;王颖;葛海良;狄文;;紫杉醇和顺铂诱导下的凋亡卵巢癌细胞对树突细胞提呈功能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9年01期 |
16 |
王海燕;葛银林;;MCF-7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对树突状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年11期 |
17 |
戴维德;范智慧;陈敏华;河福金;李洪民;刘静贤;;正常大鼠肝脏射频消融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6年02期 |
18 |
刘欣,张学军,孙自敏,朱薇波;树突状细胞与抗肿瘤免疫[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年06期 |
19 |
罗治彬!400038重庆,徐采朴!400038重庆;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J];肿瘤防治研究;2000年04期 |
20 |
刘福生,王忠诚,历俊华,林松,任铭,肖庆,张亚卓;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颅内胶质瘤的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