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沈子威,陆祖荫;慢正电子的获得及其应用[J];核技术;1985年08期 |
2 |
翁惠民,韩荣典,秦敢;钨发射慢正电子能谱测量[J];核技术;1997年04期 |
3 |
沈激;陈子瑜;叶震宇;蒋林立;叶云秀;崔象宗;李家才;;BEPC试验束多丝室性能[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4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BEPCNL)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J];物理实验;1995年03期 |
5 |
陈宇;戴长江;顾以藩;雷传蘅;李建平;刘曙东;邵贝贝;汤月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本底辐射及高Z闪烁体辐照损伤研究[J];中国物理C;1993年08期 |
6 |
王庆斌,汤月里,李楠,张清江,刘曙东,杨成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辐射监测系统的改进[J];辐射防护;2000年05期 |
7 |
沈激;陈子瑜;叶云秀;崔象宗;李家才;;多丝室在北京试验束中的应用[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4期 |
8 |
李铁辉;吴靖民;陈志兴;余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储存环调试运行期间辐射剂量监测与分析[J];中国物理C;2008年S1期 |
9 |
庹先国;穆克亮;雷家荣;李向阳;杨雪梅;;高探测效率氚测量仪[J];核技术;2007年04期 |
10 |
王天民,王宝义,陈红民,于润升,魏龙,张天保,郁伟中,何元金;低能单色正电子束装置的原理、研制及应用[J];物理;1999年09期 |
11 |
刘红明;贾伟江;张廷生;李星垣;杜毅;;低能β核素微热量热计研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8年03期 |
12 |
林源根;姜猛;吴昌莉;段占元;郭春营;;碲化镉探测系统应用中几个问题的实验分析[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0年05期 |
13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将获“新生”[J];农村电气化;2001年11期 |
14 |
翁惠民,黄千峰,杜罡,韩荣典;低能As~+注入Si(100)产生缺陷的研究[J];核技术;1998年02期 |
15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现对撞[J];强激光与粒子束;1989年01期 |
16 |
叶铭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进展[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8年01期 |
17 |
郝绿原,许小亮,徐克尊,杨炳忻,王军;电子枪单能电子束流强度稳定装置的研制[J];核技术;1992年02期 |
18 |
梁岫如;;同步辐射——科技发展的有力工具[J];物理通报;2000年12期 |
19 |
王德武,刘东升,姜晓明,顾向明,王春喜,杨雨林;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同步辐射X射线能谱的测量[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90年06期 |
20 |
魏龙,陈红民,于润升,王宝义,张天保,郁伟中,何元金,王天民;一种新的灵敏核探针——慢正电子束流装置[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0年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