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慢正电子束流的检测
【摘要】:正 1 引言慢正电子束流依据其初始正电子的产生机制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放射性同位素作正电子源:另一类是基于电子直线加速器(LINAC)高能电子束打靶产生正电子。由于正电子慢化效率很低以及正电子源强度的限制,基于放射性同位素的慢正电子束流强度一般较低,较难应用到如慢正电子寿命测量、慢正电子诱导Auger电子能谱测量等需要较高束流强度的实验中。北京慢正电子强束流项目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电子直线加速器电子打靶的方式作为初级正电子源,从而产生高强度和高亮度的低能单色慢正电子束流。模拟计算表明,在对撞机目前的运行模式下,慢正电子束流强度可以达到106/s慢正电子束流,对撞机二期工程改造后,慢正电子束流强度可以达到108/s量级。对撞机为脉冲式工作模式,重复频率12.5 Hz,在每个极短脉冲中含约105个正电子,无法用通常计数方法来测量其强度
|
|
|
|
1 |
王宝义;曹兴忠;魏存峰;章志明;马创新;张天保;魏龙;;脉冲慢正电子束流的检测[A];第九届全国正电子谱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
2 |
王少阶;陈志权;吴奕初;;正电子湮没谱学新技术研究进展[A];第十三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
3 |
彭成晓;翁惠民;杨晓杰;叶邦角;周先意;韩荣典;;氧压对ZnO中缺陷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正电子谱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
4 |
曹兴忠;王宝义;章志明;魏存峰;王平;马雁云;马创新;张天保;魏龙;;慢正电子强束流性能测试[A];第九届全国正电子谱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
5 |
王宝义;;北京慢正电子强束流初步设计[A];Hyperfine Interaction and Nuclear Solid State 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
6 |
吴奕初;简杨青;;结构钢高聚物涂层老化机理的正电子湮没研究[A];第九届全国正电子谱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
7 |
姜小盼;张子良;秦秀波;王宝义;;正电子素飞行时间谱装置物理设计[A];第十届全国正电子湮没谱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
8 |
刘向兵;王荣山;王西涛;任爱;吴奕初;张崇宏;黄平;姜静;;国产A508-3钢辐照损伤的正电子湮没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9 |
郑永男;左翼;周冬梅;范平;袁大庆;朱升云;;正电子湮没方法研究材料中残余应力[A];第四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10 |
王少阶;;正电子湮没与高温超导体[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C];199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