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核合成中的靶核形变效应
【摘要】:正 超重元素合成是核物理研究领域的热点。我国在超重核合成中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合成了~(259)105和~(265)107。超重核合成截面非常小,相关实验难度极大。最佳反应弹靶组合和反应激发函数的可靠理论计算对超重核合成实验具有指导意义。众所周知,弹核,靶核和形成的超重复合核的特性以及形成过程中的动力学等都会对超重核合成截面有影响。从理论上对这些因素进行详细研究,将为寻找新的超重核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将利用额外推力模型探讨超重核熔合中的靶核形变效应。
|
|
|
|
1 |
丘锡钧;伴有靶核核心激发的氘核削裂反应[J];物理学报;1965年01期 |
2 |
任庚未;在核反应的粗糙结构理论中靶核中的单个核子对平均场的影响[J];物理;1972年01期 |
3 |
刘祖华;包景东;;合成超重核~(270)Hs的最佳反应[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5年00期 |
4 |
刘祖华;包景东;;超重核合成中非预期的同位素超向[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6年00期 |
5 |
石云龙,聂一行,陈鸿,吴翔;耗散量子隧道系统中的形变效应与热库维数的关系[J];物理学报;1993年10期 |
6 |
刘祖华;超重核合成截面计算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3年02期 |
7 |
苏宗涤,萨本豪,周春梅;原子核反应和它的模型理论(续)[J];物理;1984年02期 |
8 |
王立忠;核子束在非球形靶核上散射的极化[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
9 |
苏宗涤,萨本豪,周春梅;原子核反应和它的模型理论[J];物理;1983年11期 |
10 |
段麦英,梁建元;高能核—核碰撞的靶核碎片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
11 |
刘祖华,包景东;超重核熔合中的靶核形变效应[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4年08期 |
12 |
徐瑚珊;黄天衡;孙志宇;胡正国;詹文龙;周小红;黄文学;张宏斌;章学恒;甘再国;郑川;李君清;马新文;秦芝;肖国青;郭忠言;李智慧;张玉虎;靳根明;;近代物理研究所超重核研究现状及计划[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6年04期 |
13 |
黄朝晖;姜焕清;;π介子在大变形核上散射的高级形变效应[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9年02期 |
14 |
宫学惠;层子集团及其形状因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1期 |
15 |
刘福虎;高能p-A碰撞的碰撞几何、能量损失和横能分布[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7年01期 |
16 |
唐孝威,许国发,刘福虎;相对论性核-核碰撞中的弹核碎裂过程[J];物理学进展;1993年03期 |
17 |
刘祖华;包景东;;超重核合成的同位素依赖探讨[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6年04期 |
18 |
黄明辉;甘再国;范红梅;苏朋源;马龙;周小红;李君清;;超重核合成时的驱动势与热熔合反应截面[J];物理学报;2008年03期 |
19 |
周勋;支启军;谢娟;龚伦训;;超重新核素的研究进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20 |
张云翔,居彬;计算机模拟Rutherford散射的进一步研究及改进[J];大学物理;1993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