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宗烨;王文玲;黄飞;余友文;刘峰;;手征夸克模型下ud四夸克态的研究(英文)[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7年09期 |
2 |
邱锡钧,王力红,侯仁锠;处理两夸克集团系统的一个含有相对论效应的理论方案[J];科学通报;1985年06期 |
3 |
张宗烨,黄飞,余友文,邹冰松;五夸克态Θ的手征夸克模型研究(英文)[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4年02期 |
4 |
黄飞,张宗烨,余友文;手征Su(3)夸克模型研究低能Nπ散射相移(英文)[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5年10期 |
5 |
戴连荣,袁淑立,佟蕾,李春然;两种手征SU(3)夸克模型的比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6 |
戴连荣,沈彭年,张宗烨,余友文;核力夸克模型中N△道耦合效应的研究[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8年02期 |
7 |
余友文,王平,张宗烨,庆承瑞,何祚庥,储连元;二步过程生成((ΩΩ)_0)~+机制的研究[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2年01期 |
8 |
李政道;夸克模型——今日的粒子物理[J];自然杂志;1979年05期 |
9 |
王政之;;高能多粒子产生中各种介子的比例——一种统计夸克模型[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79年01期 |
10 |
余友文;张宗烨;吴慧芳;沈建平;;夸克模型中的N-N及N-Δ自旋轨道耦合力[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3年04期 |
11 |
张喜田,宋桂莲,顾崇惠;夸克模型理论中强子的波函数[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
12 |
张宗烨;多夸克态研究概况[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4年04期 |
13 |
张宗烨,余友文,袁秀青;手征SU(3)夸克模型与六夸克态的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0年01期 |
14 |
余友文,张宗烨,李强兵;SU(3)夸克模型中的Ω束缚态[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2年10期 |
15 |
潘湘;ψ粒子的衰变[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3期 |
16 |
刘波;姜焕清;;夸克模型下的赝标介子之间的短程相互作用[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8年05期 |
17 |
杨克炎;夏克定;;手征介子-夸克模型的低激发态共振[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0年11期 |
18 |
余友文,张宗烨,袁秀青;手征SU(3)夸克模型的六夸克集团态的研究[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9年09期 |
19 |
何景棠;寻找多夸克新粒子态的实验进展[J];物理;2005年11期 |
20 |
张永兴;;与2008年物理学诺贝尔奖相关例题[J];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版);2009年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