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林丹生产企业搬迁遗留场地土壤中六六六残留特征
【摘要】:为了解有机氯农药生产企业搬迁遗留场地土壤的污染状况,本研究采用索氏提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SE-GC-ECD)法对某林丹生产企业搬迁遗留场地中六六六(HCH)进行了分析检测。选用DB-624石英毛细管柱,目标物分离效果良好,所有异构体均在0.005-0.5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89,重现性良好。检测结果表明,0-20cm表层土壤中六六六的总残留量(∑HCH)范围在0.0343-19.5608mg/kg,4种异构体的检出率为100%,浓度变化具备波动性,高浓度污染区域集中在后院西部采样区及东部靠近原生产车间的中部采样点,主要是由于这些场地当时曾堆放原料和成品,由于包装条件的限制,造成农药的散落,且剂粉类农药在生产和包装过程中的迁移和沉降,也会造成农药的高浓度残留;0-80cm垂向土壤中六六六的总残留量(∑HCH)范围在0.0313-0.2947mg/kg,4种异构体皆有检出,后院垂向浓度随深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前院垂向浓度具备波动性,但均在40-60cm土壤层浓度达到最大。通过对污染物的组成分析发现,四种异构体的含量顺序符合β-HCH﹥-HCH﹥γ-HCH﹥-HCH,β-HCH异构体的平均量在50%左右,远远高于其他异构体的含量,主要是由于β-HCH异构体性质稳定,更易于吸附于土壤有机质中,且在微生物作用下,γ-HCH可以转化为β-HCH。γ-HCH异构体不占据主导优势,说明该场地六六六的污染主要为历史遗留,没有新的污染源进入,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对污染场地土壤残留六六六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经过十几年的降解,大部分采样点位六六六的污染浓度低于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0.5mg/kg,处于安全级别,厂区后院西部及东部靠近生产车间的土壤污染仍较为严重,超出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1.5-20倍,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和风险。
|
|
|
|
1 |
张水铭;;果园土壤中六六六的残留量和降解[J];浙江化工;1979年06期 |
2 |
竹冰;;六六六粉剂[J];世界农药;1980年06期 |
3 |
宁加贲,洪美华;稀土元素对农产品中六六六残留量的降解效应研究初报[J];环境科学;1981年06期 |
4 |
樊德方,陈鹤鑫,陈忠明,岳永德,葛宪定,黄幸纾,陈启琪,徐宗藩;农药生态毒理研究(Ⅰ)——稻区使用六六六后水源污染动态[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84年01期 |
5 |
蒋浩滨,郑正仁,朱佩娟,杨鸣明,张健,胡毅志;长江武汉段鱼体内六六六、DDT及挥发酚的蓄积和分布[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5年08期 |
6 |
李力争;小麦、水稻、玉米、土埌中六六六、DDT残留量调查[J];中国环境监测;1986年03期 |
7 |
冯秀琼;土壤中有机卤素农药多残留的测定-毛细管气相色谱法[J];农药;1989年02期 |
8 |
刘沙滨,黄雅琴,朝克金;呼和浩特市近郊蔬菜、土壤有机氯(六六六、DDT)农药污染现状调查[J];农村生态环境;1991年04期 |
9 |
张水铭;;稻田土壤中六六六的残留及其对稻米的影响[J];浙江化工;1979年06期 |
10 |
徐正泰;王勋良;张大弟;吴仲可;王忠义;;上海蔬菜区有机氯农药污染调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1984年01期 |
11 |
吴伯华,刘树仁;六六六、滴滴涕快速气相色谱分析[J];色谱;1986年Z1期 |
12 |
黄士忠,苏仁再;土壤微生物对r—六六六异构化影响的初步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7年04期 |
13 |
蒋闻英;浅谈科学用药的技巧——从防虫线谈起[J];粮食加工;1984年02期 |
14 |
杨佩芝,蔡道基;六六六、DDT在鱼体内的积累、释放及其控制途径的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1985年04期 |
15 |
王会博;;关手在辽宁省取消粮食中六六六DDT农药残留量必检项目的探讨[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1990年04期 |
16 |
王玉芬,张耀春,遇堃;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J];吉林地质;2004年02期 |
17 |
;“六六六”异构体的提取和精制[J];当代化工;1977年03期 |
18 |
;六六六合成尾气吸收塔[J];当代化工;1980年04期 |
19 |
王济安;;茶叶中六六六、DDT残留对人体健康[J];茶业通报;1982年01期 |
20 |
唐儒卿,吴金翠,连爱华;水稻施用六六六安全间隔期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