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自旋探针对肿瘤微环境的作用与靶向干预研究
【摘要】:目的:设计制备一种对肿瘤微环境具自旋捕捉和靶向干预的探针,使能实现对肿瘤代谢某些基因和蛋白的氧化还原有效干预和调控,进而为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合成具有类PBN(N-tert-Butyl-α-phenylnitrone)自旋捕捉剂和稳定氮氧自旋探针,并进行理化修饰,包括采用脂质体包裹、PEG修饰,改变活性基团极性,及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纳米颗粒等。为提高对病变部位的靶向探测效果,采用磁性粒子,抗体,PH,热敏等主动靶向控制措施。以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大鼠为实验对象,结合应用ESR波谱,荧光显影,及流式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和靶向干预效果;并分析自旋探针的生物学效应。结果: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得到的类PBN脂质体的平均粒径是137.5nm,包封率是71.52%,多分散系数是0.286。修饰后的自旋捕捉剂脂质体可稳定进入肿瘤细胞内,并对肝肿瘤细胞更具亲和性;利用HPLC证明,细胞渗透率坝高,经脂质体转染,肿瘤细胞坏死率提高。经磁性粒子修饰的自旋探针,在外磁场定位作用于肝部,发现探针在肝脏聚集达百分之八十以上;通过采用探针的自旋干预,肿瘤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下降,氮氧荧光还原探针检测证明,胞内总还原水平提高。结论:由于肿瘤细胞生长对活性氧的具依赖性,病变细胞和组织,自由基代谢紊乱的指标早期就出现,所以通过自旋探针获得的信息,有助于早期发现癌变前期的预警信号,并且通过自旋干预,也可有助改变诱发肿瘤的微环境,从而达到抑制其癌变进程的目的。本分研究表明经修饰后自旋探针脂质体对肝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亲合性并能明显抑制其生长。这也为研究肿瘤自旋靶向性干预提供了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