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改良剂对锑矿区土壤锑形态和生物可利用性影响的研究

童方平  李贵  杨勿享  石文峰  
【摘要】:利用人工造林结合应用土壤改良剂的试验,研究了土壤改良剂对重金属锑的形态差异、分布特征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为锑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改良剂施放量的增加,土壤的pH增加,当每株施放改良剂达300 g时,土壤pH由酸性变为弱碱性。不同剂量的土壤改良剂对0~20 cm、40~60 cm土层Sb的碳酸盐结合态有显著影响,对20~40 cm土层Sb的碳酸盐结合态有极显著影响;对40~60cm土层Sb的残渣态有极显著影响。锑矿区土壤0~20cm土层中Sb的形态以铁锰氧化态、有机物结合态、残渣态形式存在,20~40 cm土层中Sb的形态以铁锰氧化态、有机物结合态、残渣态形式存在,40~60 cm土层中Sb的形态主要以有机物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形式存在。施用改良剂可增加sb的生物可利用态18.92%~24.23%,降低Sb的生物潜在可利用态17.55%~18.92%,降低Sb的不可利用态0.95%~6.03%,显著增加了Sb的生物活性,增加了Sb的生物有效性,增加了重金属Sb的生态风险,此时Sb易于被植物吸收并进入植物体,对植物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冯茜丹;党志;吕玄文;明彩兵;童英林;李静华;;大气PM_(2.5)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Z1期
2 张春燕;王学锋;王建玲;;土壤中Cd高浓度污染背景下小麦幼苗富集Cd特征[J];土壤通报;2011年04期
3 黄海涛;魏彩春;梁延鹏;温振宇;;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宁夏农林科技;2011年05期
4 姜林;钟茂生;张丹;夏天翔;;污染场地土壤多环芳烃(PAHs)生物可利用浓度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Z1期
5 涂剑成;赵庆良;杨倩倩;;黑龙江地区城市污水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6 李梦婕;江韬;魏世强;;兰州银滩湿地5种植物对重金属吸附能力的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8期
7 周聪;赵敏;;蔬菜产地酸性土壤中Pb、Cd、Cr形态分析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1年07期
8 徐福银;梁晶;方海兰;郝冠军;吕子文;崔晓阳;;上海市典型绿地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9 梅凡民;徐朝友;周亮;;西安市公园大气降尘中Cu、Pb、Zn、Ni、Cd的化学形态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J];环境化学;2011年07期
10 邵丽群;王翠红;何明远;;改良剂对土壤中外源镉形态转化的影响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11 施尧;曹心德;魏晓欣;贾金平;杨永亮;;含磷材料钝化修复重金属Pb、Cu、Zn复合污染土壤[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1年03期
12 杨文麟;闭向阳;韩志轩;宁蒙;杨欢;王历星;张鑫;马骏驰;;中国部分省份农村室内灰尘铅污染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1年06期
13 李张伟;易本梁;刘知翔;;粤东凤凰山茶区土壤不同形态铅含量及其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4期
14 张文文;何文静;王歆君;贾新岳;;菊花中重金属、砷盐的化学形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15 李张伟;庄东红;;粤东凤凰山茶区土壤铜、铬化学形态分布及茶叶有效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7期
16 刘育红;郑伟;;西宁市不同功能城区土壤重金属镉含量及形态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1年05期
17 马爱青;陈连喜;包木太;;表面活性剂对原油生物降解的强化作用[J];油田化学;2011年02期
18 钱翌;刘峥延;;青岛城市公园灰尘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健康风险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年04期
19 田慧娟;何江;吕昌伟;樊庆云;;黄河包头段不同粒级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J];沉积学报;2011年04期
20 曾伟刚;黄道友;朱奇宏;周斌;刘守龙;雷敏;;腐植酸矿粉钝化红沙泥中镉的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珍;游静;;分子体积对被动采样技术测定沉积物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童方平;李贵;杨勿享;石文峰;;改良剂对锑矿区土壤锑形态和生物可利用性影响的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3 刘伟;周群芳;江桂斌;;基于离体模型评价商品化银纳米颗粒的生物可利用性[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何园;王宪;陈丽丹;;泉州走马埭典型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分析[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熊治廷;;土壤施用氯盐对铅可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影晌[A];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1年
6 严华;王秋泉;杨利民;黄本立;;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对具有不同稳定性镉形态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侯明;;土壤有效态汞的可萃取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李秀颖;朱艳红;张淑贞;;仿生膜PECAM预测植物吸收多环芳烃的可行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黄碧捷;;沈阳市土壤中铅、汞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10 史志伟;范文宏;曾小岚;段勇;;络合态金属铜在大型水蚤(Daphnia magna)体内的生物积累及生物毒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学辉;德兴铜矿污染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微生物分子生态多样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2 梁生康;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油烃污染物生物降解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徐超;几种内分泌干扰物的对映体选择性毒性及其降解[D];浙江大学;2008年
4 陈宇云;钱塘江水体中多环芳烃的时空分布、污染来源及生物有效性[D];浙江大学;2008年
5 高敏苓;绿麦隆在土壤多介质环境中的复合污染行为和生物可利用性研究[D];南开大学;2006年
6 胡庆昊;镍及其螯合物对甲烷发酵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7 韩建波;海洋沉积物地球化学特性对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唐建生;桂中岩溶区铁锰结核土的重金属富积特征及对旱地作物毒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赵保卫;增效试剂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增溶作用、机理及生物可利用性影响[D];浙江大学;2004年
10 陆泗进;土壤柴油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强化技术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富;敌草隆/菲在土壤和炭质吸附剂上的吸附行为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丽;淄博城区土壤及街道灰尘重金属地球化学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6年
3 李丹;不同地区土壤中铜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评价[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徐玉慧;太湖表层沉积物中氮磷生物可利用性的季节性变化[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杜沛;有机酸淋洗法修复铬污染土壤[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6 雷鸣;EDTA萃取前后三种不同污染类型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分布以及生物可利用性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7 钟伟;复合菌对胜利油田石油的降解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王海明;微量元素铁、锰及其形态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D];安徽大学;2007年
9 王林晓;郑州两区域土壤中重金属形态调查及铜、铬分析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王成慧;柠檬酸、铁氧化物交互作用对土壤中铜、镉元素形态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雪飞;我国将投巨资防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N];健康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周飞飞;地质专家揭秘“镉米杀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