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刘根红许强康建宏吴宏亮  
【摘要】:针对宁夏引黄灌区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对环境及农业退水污染严重,本试验以宁夏引黄灌区现有小麦/玉米为对照,通过选择冬小麦复种水稻及组配麦后复种(蔬菜、青贮玉米、油葵等)等1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模式在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内土壤氮磷运移规律以及综合效益,选择利于农业清洁生产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作,间套作由于增加了田面作物的覆盖时间,对降低土壤氮磷残留量效果明显;以土壤氮磷为主要衡量指标,结合经济效益,筛选出了适合于该灌区大面积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4种低污染模式为:冬小麦复种水稻、春小麦复种芹菜、冬小麦复种青贮、冬小麦复种油葵,4种模式中尤以冬小麦复种水稻效益更明显,土壤中氮流失总量比对照低56.2%,磷流失总量比对照低28.6%。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霞;焦全军;张兵;陈正超;;利用MODIS_EVI图像时间序列提取作物种植模式初探[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2 王吉智;宁夏引黄灌区的灌淤土[J];土壤学报;1984年04期
3 郑剑非;卢志光;;北京市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及干旱期间最佳灌水方案[J];中国农业气象;1982年04期
4 刘笃慧;李登科;刘耀武;;冬小麦气候生产力的宏观动态模拟模型[J];中国农业气象;1993年06期
5 邹立坤,张建平,姜青珍,王贵彦,赵红梅;冬小麦北移种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气象;2001年02期
6 李有,宁国华,施琪,王娜;冬小麦田间小气候与大气候比较研究[J];河南科学;2004年04期
7 崔鹏;;宁夏引黄灌区土壤盐渍化现状与地下水动态调控[J];宁夏农林科技;2009年06期
8 汪一鸣;;宁夏种稻始期考[J];宁夏农林科技;1988年06期
9 姚艳丽;冬小麦播种及越冬期间气象服务[J];新疆气象;1996年06期
10 刘培;蔡焕杰;王健;;土壤水分胁迫下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J];节水灌溉;2010年01期
11 吴军华;岳善超;侯鹏;孟庆峰;崔振岭;李斐;陈新平;;基于主动遥感的冬小麦群体动态监测[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2期
12 汪从云;;垆土施磷的效果及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1980年05期
13 ;对宁夏引黄灌区防治土壤盐化的几点建议[J];宁夏农林科技;1984年05期
14 黄震华;;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土改良工作述评[J];宁夏农林科技;1984年05期
15 米发杰,刘旭辉,米正宏,章会玲;植物动力2003在冬小麦上应用的试验示范结果[J];甘肃农业科技;1999年07期
16 穆妮热·阿不粒米提;阿克苏市冬小麦发育速度与气象条件的定量关系研究[J];新疆气象;2000年05期
17 白月明,霍治国,王春乙,郭建平,温民;臭氧浓度增加对冬小麦叶片影响的试验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1年04期
18 黄生斌,陈新平,张福锁;冬小麦施氮对下茬夏玉米的后效[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19 孙静;阮本清;蒋任飞;;宁夏引黄灌区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及其气候影响因子的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6年01期
20 王永安;张志红;;2004~2005年度冬小麦越冬期冻害分析[J];河南气象;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根红;许强;康建宏;吴宏亮;;基于低污染的宁夏引黄灌区13种种植模式氮磷平衡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武建华;陈英慧;房稳静;魏慧娟;王迎虎;翟怀巍;;驻马店市冬小麦主要气候特征及高产气象因素研究[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文平;王志伟;;运城市近40年降水量和小麦产量变化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魏孝荣;郝明德;;长期施锌土壤--植物系统植物营养元素分布特征[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宋孝玉;康绍忠;沈冰;史文娟;黄领梅;;蒸发条件下冬小麦田土壤水热耦合运移模拟[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云霞;冉献忠;;气象条件对2010年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袁淑杰;赵春雷;李二杰;杨贤;张文宗;;冀鲁豫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精细分布[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8 房稳静;张雪芬;郑有飞;陈天锡;;冬小麦灌浆期干旱对灌浆速率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李元华;;河北省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间积温变化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10 邹国元;张福锁;刘宝存;陈新平;刘学军;巨晓棠;;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的反硝化作用研究[A];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君;农田日蒸散量估算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2 高志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土壤N_2O排放和CH_4吸收特征[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李存军;区域性冬小麦籽粒蛋白含量遥感监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李章成;作物冻害高光谱曲线特征及其遥感监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范亚宁;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作物—杂草体系氮素营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杜红霞;作物水肥利用过程及调控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7 黄斌;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土壤CO_2释放与碳平衡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林文鹏;基于MODIS波谱分析的作物信息提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9 王西娜;西北旱地残留氮的作物利用及覆盖土壤有机氮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黄绍敏;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潮土肥力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俊喜;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供氮能力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2 邓天宏;河南省农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动态预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3 梁红霞;基于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变量施肥算法及机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4 宿梅双;喷灌均匀系数对土壤水氮淋失及作物生长影响的田间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李丽霞;微肥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王永生;宁夏黄灌区农田有机质对土壤硝态氮淋失量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温熙胜;三峡库区坡耕地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与效益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8 周莉华;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生产效应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赵峰;河南省冬小麦气候适宜性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10 王一专;农作层次生产潜力估算与分析系统的建立[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陶涛;宁南山区65万亩冬小麦受旱[N];宁夏日报;2009年
2 记者 何平;北方冬麦区8省累计浇灌冬小麦1.78亿亩次[N];光明日报;2009年
3 石玉 杨乃芬;抢救冬小麦[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4 李龙昌 吕宁江 黄乾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节水是解除北方干旱的关键[N];中国水利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张铭贤 张凤环;基础设施尚薄弱 浇地水电跟不上[N];河北经济日报;2010年
6 关木;干旱敲响警钟[N];中国老年报;2009年
7 记者 陈圣强 通讯员 景毅刚;陕西发生十年不遇的严重干旱[N];陕西日报;2009年
8 曹一平;此时不施肥胜过施肥[N];农资导报;2008年
9 记者毛翠辉;河北开展冬小麦旱灾风险评估[N];中国气象报;2009年
10 姜文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抗旱防涝是农业发展永恒的话题[N];中国水利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