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与水体磷循环的关系

朱端卫  
【摘要】:本文对水体磷循环,植物对钙的吸收、释放机理和水体CaCO_3-P共沉淀行为对磷循环的影响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假设,从而对沉积物和上覆水中钙迁移在水体磷循环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揭示沉水植物参与水体磷地球化学循环的机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贾永志;吕锡武;;污水处理领域磷回收技术及其应用[J];水资源保护;2007年05期
2 周志红;农业生态系统中磷循环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1996年05期
3 周启星,俞洁,陈剑,林海芳;某城市湖泊中磷的循环特征及富营养化发生潜势[J];环境科学;2004年05期
4 许文娟;自然界中磷循环研究的一些新动向综述[J];化工矿产地质;1999年04期
5 付长营;方涛;邓南圣;;天然水体中生物膜对水环境中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响[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年03期
6 蔡景波;丁学锋;彭红云;常会庆;杨肖娥;濮培民;;环境因子及沉水植物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2期
7 张宇;王圣瑞;李重祥;王聪明;乌恩;;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作用及其研究展望[J];内蒙古草业;2009年04期
8 刘从玉;刘平平;刘正文;陈清;柴夏;;沉水植物在生态修复和水质改善中的作用——以惠州南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构建(中试)工程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9 韦海英;柴立和;;磷循环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富营养化[J];湖泊科学;2006年06期
10 王晓丽;郭博书;;黄河沉积物对磷酸盐吸附的固体浓度效应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0年01期
11 陈实,殷秀岩,张璐,沈善敏;农业系统中磷肥残效及磷循环研究 Ⅳ.农业系统磷循环的一个简单模型及其验证[J];应用生态学报;1994年03期
12 王晓丽;包华影;郭博书;;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6期
13 刘华丽;曹秀云;宋春雷;李慧;周易勇;;有机质在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有机农业管理的启示意义[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年05期
14 阮景荣;蔡庆华;刘建康;;武汉东湖的磷——浮游植物动态模型[J];水生生物学报;1988年04期
15 王凤英;李莹;杨小红;郭博书;;巴丹吉林沙漠颗粒物中磷的化学形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16 王锐萍,陈玉翠;海口东湖降解磷细菌研究初报[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17 高丽,周健民;磷在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的循环[J];土壤通报;2004年04期
18 杨宏伟;郭博书;邰朝鲁门;牧仁;斯琴高娃;吕卫华;;黄河入河沙漠颗粒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J];环境科学;2010年08期
19 刘春广,乔光建;朱庄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机理分析及治理对策[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年05期
20 李翠;袁红莉;黄怀曾;;官厅水库沉积物中解磷细菌垂直分布特征[J];中国科学D辑;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端卫;;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与水体磷循环的关系[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徐福留;;湖泊中磷循环及其生态健康效应的模拟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宋炜;肖琳;杨柳燕;;太湖底泥中解磷细菌的生态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荆肇乾;吕锡武;;污水处理中磷回收理论与技术探讨[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张宇;王圣瑞;李重祥;王聪明;乌恩;;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作用及其研究展望[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呂志江;稻森隆平;稻森悠平;石田慶一;林紀男;西村浩;;关于各种沉水植物及水生动物的水质净化功能的分析——于生态工学角度的考察[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7 韩超;王晓蓉;高士祥;耿金菊;;太湖水体亚磷酸盐的垂直分布特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丁晓东;周斌;徐俊锋;刘婷;谢斌;;基于遥感和GIS的农业区有效磷流失风险评价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9 杜勤;赵保全;;浅议水体富营养化及污水脱氮除磷技术[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10 谢寄清;白同春;刘德启;张芸;;淡水藻水体富营养化与总糖浓度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红;地表水体水质改善技术及沉积物中磷细菌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黄利东;湖泊沉积物对磷吸附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赵强;受污染水体沉水植物轮叶黑藻恢复的若干生理生态学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4 邓平;三种沉水植物对浮游植物的化感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5 王卫红;川蔓藻对滨海景观再生水河道水质富营养化的控制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肖升木;分子生态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基因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7 曹昀;江滩湿地植物恢复的影响因子与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郭长城;江滩人工湿地植物对泥沙及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及应用研究[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7年
9 李英杰;浅水湖泊生态类型及其生态恢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8年
10 易文利;有机质对磷素在沉积物—水—沉水植物间迁移转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林林;沉水植物与沉积物作用对富营养化湖泊磷循环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7年
2 李翠;官厅水库沉积物中解磷细菌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磷循环的作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李小亮;浅水湖泊氮磷转化规律的数值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阎恩松;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磷循环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倪玲珊;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黄子贤;沉水植物对陆域水产养殖污染削减效应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7 蔡景波;环境因子与沉水植物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任文君;沉水植物对白洋淀湿地环境净化效果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刘玲玲;三种沉水植物无机碳利用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泽;若干环境因子对四种沉水植物恢复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胡亚亭 记者 熊珠琴;溱湖治理水体富营养化[N];泰州日报;2009年
2 记者 耿挺;水源生态需修复 重建湿地护浦江[N];上海科技报;2008年
3 苏桓玄 闫艳;百姓爱上垂钓[N];中国环境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蔡新华 通讯员 刘静;上海 空气质量优良率超九成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王淑珍;水体绿化:让湖回归自然! [N];厦门日报;2005年
6 黎晓艳;磁湖水体修复点燃“星星之火”[N];黄石日报;2007年
7 陈洁;昆明破解滇池水体富营养化难题[N];西部时报;2011年
8 付毅飞;苏州拙政园水质改善工程见成效[N];中国环境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蒋丽英;守护太湖“水下森林”[N];苏州日报;2006年
10 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 高朴 徐金源 高海龙;无锡蠡湖水环境治理的成效与启示[N];无锡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