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解吡啶与喹啉的Achromobacter sp.DN-06筛选、鉴定与降解特性研究
【摘要】:氮杂环化合物是石油、焦化、医药与农药制造工业废水的主要污染物之一,高效(或强化)生物处理的前提是获得高效的优势降解菌株。本研究从焦化废水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株可利用吡啶与喹啉作为唯一碳源、氮源及能源的高效降解菌,经16S rDNA鉴定为Achromobacter sp.,命名为DN-06。试验表明,菌株DN-06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pH值为8;摇床转速为150~170 r·min~(-1)。降解试验表明:DN-06能降解初始浓度为481~4302 mg·L~(-1)的吡啶达90%以上;DN-06对喹啉浓度为1102 mg·L~(-1)的去除率为87.5%;DN-06对吡啶具有较高的耐受能力,当吡啶初始浓度为6337 mg·L~(-1)时,DN-06经过长约85 h的适应期后,仍保持生长能力与降解活性。DN-06能以吡啶、喹啉、异喹啉、吲哚、8-羟基喹啉、2-甲基吡啶、2-氯吡啶、4-甲基喹啉、吡咯、咪唑和苯酚作为底物,具有广谱底物利用的特性。
|
|
|
|
1 |
陈小华;;Ni(C_(14)H_(10)N_2O_3)(C_5H_5N)_3的合成和晶体结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2 |
李乐,俞公达,董抒雁,王恭明,章志鸣;光学二次谐波法研究银表面吸附吡啶分子的特性[J];物理学报;1989年02期 |
3 |
张建阳;刘红平;尹淑慧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23大连海事大学物理系,大连116026;丛书林;楼南泉;王秀岩;;双色飞秒脉冲场作用下吡啶分子的弛豫动力学研究(英文)[J];化学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
4 |
胡继伟;唐光诗;李美仙;孙妮娟;;夫勒烯二氮杂桥衍生物对吡啶荧光猝灭机制以及它的电化学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05期 |
5 |
金毅亮;姚建林;顾仁敖;;金银合金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SERS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年06期 |
6 |
张宇;韩锐;;气相色谱法测定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中残留溶剂吡啶方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5期 |
7 |
乔琳;王建龙;;吡啶降解菌的生物降解特性[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
8 |
冯玉英,刘淑薇,贝浼智,张明根,钱明;钴(Ⅱ)的抗坏血酸螯合物的红外光谱表征[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2年03期 |
9 |
宋金凤,唐丹舟;高效薄层扫描法测定禽肉中氨丙嘧吡啶残留量的方法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S2期 |
10 |
刘郑;崔丽;杨志林;任斌;田中群;;纯Pd电极上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及其机理初探[J];光散射学报;2006年04期 |
11 |
曹胜光;翁家宝;傅凡梅;;带吡啶官能团液晶配体制备及表征[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7年06期 |
12 |
熊瑞林;陈吕军;刘江江;;共基质条件下脱氮副球菌W12对吡啶的降解[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
13 |
刘江江;陈吕军;熊瑞林;俞蓉;温东辉;;一株吡啶降解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14 |
熊瑞林;陈吕军;刘江江;;脱氮副球菌W12降解吡啶的影响因素及其赋存质粒特性[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
15 |
周敏;王小虎;魏松波;吴高明;颜家保;;焦化废水吡啶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条件[J];燃料与化工;2011年02期 |
16 |
李乐,陈湛,俞公达,郑家(子票),章志鸣;银膜及其表面吸附吡啶分子的二次谐波产生[J];光学学报;1987年07期 |
17 |
王悦,姜世梅,李艳芹;配合物(PP)_2Cu和(PP)_3Fe的FT-Raman和FT-IR光谱研究(PP=2-(2-氧基-苯基)吡啶)[J];光散射学报;1997年Z1期 |
18 |
迟永祥,朱谨,邓金根,蒋耀忠;2-吡啶-β-酮基亚砜的合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
19 |
张柏林,牟晓兰,王秀岩,楼南泉;吡啶团簇的飞秒光电离和从头计算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2002年03期 |
20 |
吴德印;刘秀敏;徐咏春;段赛;任斌;田中群;;DFT理论探讨银电极表面吸附吡啶和水分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J];光散射学报;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