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与预测分析
【摘要】:本文对武汉市2001-2005年东湖梨园等5个大气自动监测站所监测的二氧化硫(SO_2)、二氧化氮(NO_2)、可吸入颗粒物(PM_(10))结果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用等维灰度递补模型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二氧化硫(SO_2)和二氧化氮(NO_2)呈上升趋势、可吸入颗粒物 (PM_(10))呈下降趋势,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有关探讨。
|
|
|
|
1 |
姚天魁;;武汉市实施清洁空气工程——确保全年优良天数达到270天[J];武汉建设;2007年01期 |
2 |
张志春;;北方八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J];青海环境;1992年02期 |
3 |
韩玉成,荷丽娟;大气环境质量的模糊多层次级别确定[J];中国环境监测;1994年06期 |
4 |
高爱枝,关建立,张普怀;临汾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灰色优势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5 |
豆俊峰,邹振扬;主成份分析法在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
6 |
;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J];环境科学文摘;1994年04期 |
7 |
卡哈尔·托合提;;和田市大气环境状况及其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
8 |
胡刚;;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研究——以芜湖市为例[J];池州师专学报;2007年03期 |
9 |
王彩云;;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J];海峡科学;2007年06期 |
10 |
王国平;杨洁;王洪光;;大气环境质量属性识别理论评价模型及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10期 |
11 |
吾斯曼;林军;赵海龙;;哈密市大气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分析[J];新疆环境保护;2009年02期 |
12 |
李德志;李彦涛;李峰;;人工神经网络在区域短期大气环境质量预测预警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年07期 |
13 |
王钰;于法展;尤海梅;;镇江市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年03期 |
14 |
李正方;;利用植物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几种方法[J];环境保护;1981年03期 |
15 |
郑宗节;;齐鲁乙烯工程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评价专家评议会在京召开[J];化工环保;1985年01期 |
16 |
高明慧;扬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1994年04期 |
17 |
余汉豪;;广州市建设国际大都市大气环境质量控制[J];广州环境科学;1994年02期 |
18 |
谭少华,李欣,郭丽娜,王春芳;浅析富裕县大气环境质量状况[J];黑龙江环境通报;1996年03期 |
19 |
;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J];环境科学文摘;1996年03期 |
20 |
周颖,胡茂功,赵为武,张捷,张天源;贵州绿色食品茶叶大气环境质量研究[J];贵州气象;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