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彭金宁;刘光祥;罗开平;王东燕;;中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横向分布及主控因素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
2 |
冯加良;;我国海相地层有机地化研究现状——第六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侧记[J];海相油气地质;1996年02期 |
3 |
吴厚松;;中国海相油气勘探问题[J];海相油气地质;1998年04期 |
4 |
石兰亭;郑荣才;张景廉;卫平生;马龙;;海相、陆相油气及其成因概述[J];海相油气地质;2009年01期 |
5 |
陈能贵;杨斌;;中国南方海相地层区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特征[J];海相油气地质;1999年01期 |
6 |
金奎励,李荣西;烃源岩组分组合规律及其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8年01期 |
7 |
牟中海,肖又军,王国林,唐勇,崔炳富;从岩相古地理论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石炭系油气潜景[J];地球学报;2001年01期 |
8 |
张枝焕,吴聿元,俞凯,吴水平,刘洪军;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地区青山口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J];现代地质;2002年04期 |
9 |
张林晔,蒋有录,刘华,谭丽娟,张乐;东营凹陷油源特征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3期 |
10 |
胥菊珍,罗小平,王海宏;东非M盆地福拉凹陷烃源岩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4期 |
11 |
张剑峰,朱召锋,王运所,冯彩彦,周红恩;用热模拟图版校正法计算高成熟烃源岩油气资源量——以南华北盆地济源凹陷为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S1期 |
12 |
吕炳全,胡望水,王红罡,沈伟锋,张玉兰;华北地块中—上元古界上升流沉积相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年03期 |
13 |
文志刚,何文祥,米立军,刘逸,王根照;渤东凹陷东营组烃源岩评价[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5年03期 |
14 |
蒋启贵,王勤,承秋泉,张彩明,刘文斌;不同组分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特征浅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5年05期 |
15 |
徐耀辉;;吐拉盆地中——下侏罗统烃源岩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11期 |
16 |
孙钰;钟建华;王志坤;李世银;;长岭凹陷晚白垩系烃源岩有机相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4期 |
17 |
赵省民;王计堂;吴必豪;马惠福;郑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东海古新近系油气地质条件预测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4期 |
18 |
崔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恢复方法综述[J];断块油气田;2007年05期 |
19 |
王玲辉;沈忠民;赵虎;;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11期 |
20 |
陶树;汤达祯;周传祎;李凤;李婧婧;张文忠;孟昌忠;;川东南—黔中及其周边地区下组合烃源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03期 |